曾榮獲2020年龔古爾文學獎的作家艾爾維·勒泰利耶(Hervé Le Tellier)帶來新作《墻上的名字》(Le Nom sur le mur),作品介紹了二戰期間法國抵抗戰士安德烈·查伊的生平,通過大量細節還原了這位年輕人短暫的一生,批判了納粹主義及其在占領時期犯下的罪行。起初,勒泰利耶只是因為墻上的名字對安德烈·查伊產生了興趣,但他對此人一無所知,為了呈現這位陌生人的故事,勒泰利耶開始了調查,并且獲得了不少有用的信息。他認為所有的生命都是浪漫的,有些人的生命比其他人的更浪漫,縱觀當今世界,談論占領時期的歷史仍有必要,這也是為了對人類最深層的本質發出叩問。
自傳體小說與家族史詩
委內瑞拉裔法國作家米蓋爾·博納富(Miguel Bonnefoy)的《美洲豹之夢》(Le rêve du jaguar)榮獲費米娜獎。繼《奧克塔維奧的旅程》和《遺產》后,博納富繼續創作他的家庭史詩,這次他從外祖父母的生活中汲取靈感。小說是這樣開頭的:“安東尼奧·博爾哈斯·羅梅羅出生后的第三天,被扔在一條街道的教堂臺階上,如今這條街以他的名字命名。”作家娓娓道來這個非同尋常的故事,一個嬰兒被一位啞巴女乞丐收養,長大后他做過香煙小販、碼頭搬運工和妓院仆人,最后憑借努力成為了一名心臟病學家、一所大學的創始人,而他的妻子則是委內瑞拉第一位女醫生。他們生下了一個女兒,給她取名為委內瑞拉。在《美洲豹之夢》中,國家歷史和家族命運相互交織。博納富用他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編織著故事,情節中充滿了命運的轉折和變數。
小人物與大時代這樣的主題也出現在瑪麗·達里厄塞克(Marie Darrieussecq)的《造就一個女人》(Fabriquer une femme)中。故事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跨越巴斯克地區、波爾多和巴黎等多地,講述了兩位少女索蘭吉與羅絲步入成年的故事。索蘭吉沉迷于夜生活的喧囂和對成功的幻想,而羅絲則穩步構建理智生活的秩序。作家在刻畫女性友誼與成長的同時,也呈現了一幅從密特朗執政到柏林墻倒塌期間的時代畫卷。蒂博·德·蒙太古(Thibault de Montaigu)憑借《心》(Coeur)榮獲行際盟友獎。在父親的建議下,德·蒙太古向我們講述了祖父路易的故事,1914年他曾擔任輕騎兵上尉,在一次騎兵沖鋒中不幸陣亡。動筆前,作家尚不知曉這場英勇犧牲背后隱藏著什么樣的家庭秘密,又或者它與父親的命運將產生哪些共鳴。通過回溯過往,在不斷調查的過程中,他揭開了塵封已久的家族隱秘。
托馬·施萊塞(Thomas Schlesser)《莫娜的眼睛》(Les Yeux de Mona)于2024年1月在法國出版,立刻成為火爆全球的現象級小說,各國爭相購買版權,中譯本于同年7月由海天出版社出版。10歲的巴黎女孩莫娜短暫地失明了,但查不出病因。外公擔心她以后再也看不到東西了,便決定每周三帶她去參觀巴黎最著名的三大博物館:盧浮宮、奧賽博物館和蓬皮杜藝術中心,每周欣賞一幅畫,這樣即使以后真的失明了,她也不會有遺憾,因為世界上最美的東西她都已經看過了。在看畫的過程中,外公給她講畫作和畫家的故事,這讓莫娜獲得了豐富的藝術史知識,也增添了她戰勝病魔的勇氣與信心。52個星期,她欣賞了52幅經典畫作,上了52堂人生教育課。在格雷瓜爾·布利爾(Grégoire Bouillier)的作品《橘園綜合癥》(Le syndrome de l’Orangerie)中,作家來到了橘園美術館,這里陳列著印象派大師莫奈的巨幅睡蓮。每天無數游客不惜大排長隊爭相欣賞色彩鮮艷的睡蓮圖,然而作家卻坦言他在畫作前只會感到焦慮和不安。作家在虛擬世界中化身偵探博莫爾,決心查一查莫奈的睡蓮是否隱藏著秘密,比如莫奈為什么癡迷于睡蓮,他為什么要在三十年間對花園里的睡蓮進行了至少四百次的創作。博莫爾從橘園美術館出發,經過許多城市,最后到達吉維尼,試圖找出“橘園綜合癥”的原因。
曲折的情節總是可以抓住讀者。瓦萊麗·佩蘭(Valérie Perrin)憑借《塔塔》(Tata)回歸文壇。無論是2015年出版的《星期天被遺忘的人》,2018年出版的《墓園的花要常換水》,還是2021年出版的《三個人可以走多遠》,她的作品可以說是本本暢銷,她被《費加羅報》評為“法國前十名最暢銷作家”。新書以佩蘭成長的勃艮第小鎮格尼翁為背景,開篇宛若一部偵探小說,年近四十的導演被告知她的姨媽剛剛去世,然而,問題在于這位姨媽早在三年前就已經死了。讀者的胃口立刻被吊了起來,心甘情愿地跟著作家繼續往后閱讀。榮獲龔古爾高中生文學獎的作品是桑德琳·科萊特(Sandrine Collette)的《黎明前的瑪德琳》(Madelaine avant l’aube),這也是作家的第11部長篇小說。作品背景設置在一個與世隔絕的村莊,文字的力量一部分源自于這個嚴酷的世界,偏遠、冰冷、饑荒,令人不寒而栗。在這樣脆弱的生存環境中,瑪德琳這個狂野無畏的小女孩的出現,讓一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24年9月,法國伽利瑪出版社推出帕特里克·莫迪亞諾(Patrick Modiano)的合集《日與夜的巴黎》(Paris des jours et des nuits),收錄了作家于1982年至2019年間出版的九部精選作品和一篇首度公開的文章《夜晚的布拉塞》。布拉塞和莫迪亞諾并非同時代人,但是布拉塞鏡頭下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巴黎,讓莫迪亞諾重新發現了一個逝去的時代,一個他正在尋找的時代,也是他希望讓讀者認識的時代。在照片的指引下,莫迪亞諾拿起筆書寫往昔,尋找逝去的時光。不止莫迪亞諾,越來越多作家頻頻回望過去。2025年伊始,斯利瑪尼“他者之鄉”第三部法文版《我將帶走火》付梓出版。這組家庭壁畫的創作歷時五年,書寫了一段跨越三代人的史詩。如何面對身份的根基問題,如何看待他者的目光,如何尋找內心渴望的自由,斯利瑪尼提筆探尋答案,文學所刻畫的內容亦是對現實世界的憂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