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湖南 時間 : 2025-06-23
分享到: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6月20日訊(通訊員 彭新富)近日,《攸縣作家協會會員近六年文學作品選——文苑擷萃》一書,由中國文化出版社出版發行。這是一部展示基層作協創作活力的文學作品集,株洲市作協主席張雄文在序言中說:“這不僅是攸縣文學界近六年耕耘的結晶,也是株洲市文學創作蓬勃氣象的一個縮影。”
(《文苑擷萃——攸縣作家協會會員近六年文學作品選》,攸縣作協編,2025年5月版)
攸縣作家協會成立于2009年,最初只有二十多個成員。經過以劉湘林主席為首的理事會成員的精心組織和辛勤工作,逐漸形成如今239人的文學隊伍。十六年來,作協立足攸縣這塊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熱土,開展多種多樣的文學活動,鼓勵作協成員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以飽滿的熱情和扎實的努力,書寫富有時代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人物故事,創作出了一大批優秀的文學作品。《文苑擷萃》就是攸縣作協繼《文苑菁華》(攸縣作協十年佳作集萃)之后展示的又一項文學成果。
攸縣作協的成員始終將自己的目光聚焦于家鄉的土地,筆鋒所及,文章處處顯現出攸縣火熱的經濟建設成就和人民創造歷史的喜悅,《文苑擷萃》開篇的18篇報告文學作品尤顯厚重和扎實。在每年兩期的作協刊物《攸州文韻》中,每期的開篇之作就有三五篇本作協成員的作品。作協理事會順應地方黨委政府的工作,組織和安排作者對本地本土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創業典型或典型人物進行扎實而細致的深入采訪。這些作者不計辛苦,不嫌麻煩,也不計報酬,足跡遍至農、林、工、交、文、教、衛及黨政機關等各個領域,及時宣傳先進典型,以弘揚主旋律。因此,這些相繼問世的報告文學作品,不僅成功地報道了鮮為人知的典型人物和事跡,也有力地推動了地方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和發展效應。
小說創作是最能展示作家創作能力的文學體裁。攸縣的一些作家在這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創作,取得了頗為豐碩的成果。除已出版的十數本長篇小說不計,《文苑擷萃》中選載的17篇短篇小說可謂是亮色紛呈,各放異彩。作品中有描寫第一次大革命失敗后對前途和命運猶疑不定的《抉擇》;有反映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攸縣先輩革命斗爭史的《曾隆茂雜貨店傳奇》;有聚焦社會變遷與個體命運,演繹人生境遇與況味的《紅靈二嫂》;有在困境中堅守和不屈奮斗的《攸縣人在深圳》……這些作品,展現了攸縣作家對歷史風云的熟悉和領會能力,對生活日常細致入微的發現和充滿情意的書寫與展開能力,結實飽滿且充滿生機活力,承載了對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生態倫理和人文精神的時代性思考。
《文苑擷萃》的欄目設置表現了題材和體裁上的豐富性。書中的散文和詩詞歌賦是文學創作的輕騎兵,19位作者放開時代的歌喉,盡情表現出對歷史的思考、對發展的謳歌,對生活的熱愛。而10篇文學評論對于一些作品的臧否褒貶,有助于讀者對于文學作品藝術水平的欣賞和創作經驗的深入思考。這些文章注重從歷史文化和現實生活中汲取創作靈感,洋溢著濃厚的鄉土氣息,凝聚著對傳統文化的思考,傾訴著回歸自然、保護環境的心聲,其靈敏的視覺和生動的文筆,記錄了時代的變遷,傳遞了對生活、文化與人性的深刻思考,反映了作者用文學表現生活的廣度和深度。
讓人感動的是,《文苑擷萃》中的“青春文學”部分選取了中學生的16篇作品。這些作品全部來自分布在攸縣各地的中學文學社團,反映了攸縣中小學校園文化生活的豐富和活躍,也見證了攸縣作協利用學校文化陣地繁榮校園文化,培育文學新人的努力。作品中可見當代中學生讀書生活的可喜狀態,青少年對歷史的熱情,對祖國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讓人感覺文學事業后繼有人,令人精神振奮。
《文苑擷萃》的出版,展現了攸縣老中青三代作家同臺競秀,各種文學體裁交相輝映的格局,反映了攸縣文學生態的健康繁榮和美好前景。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