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湖南生態文學 時間 : 2024-10-08
分享到:
主辦并參加過多場讀書分享會,也同一些文學大家一起暢談過讀書感受。可像在大靈山上舉辦的這種生態環境與文化氛圍如此和諧的讀書分享會,還是人生中的第一次。
初秋的湖南,還沉浸在夏天的狀態中沒來得及褪去炎熱的外衣,只是晚上有了涼風習習。90歲母親的保姆因病住院,陪同母親的責任自然就由我來擔當了。而我們分會計劃在湘西自治州大靈山舉辦讀書分享會的日子一天天的臨近,心里還是有一些著急,我這個秘書長要是甩手不參與,會不會讓人失望?蒼天眷顧我這個有心人,在夫人朋友的介紹下,新的保姆適時登場,母親見后非常滿意。安排好一切給保姆后,我馬不停蹄地乘高鐵向龍山縣進發。
把一場生態文學分享會放在龍山縣,是因為龍山縣對生態文學非常重視,并且有一位熱心于生態文學事業的尚勇老師。他多方呼吁,積極籌辦,促成了這次活動。在龍山這個文學基礎較好的地方,由當地承辦的“大靈山杯生態文學散文大獎賽”也在此時評選頒獎。更值得振奮的是,為推動龍湘西生態文學發展和提升,我們還在大靈山創建了生態文學創作基地,希望通過基地來培養更多的生態文學愛好者,挖掘湘西自治州豐富的生態文學寫作資源。
大靈山,一座原生態的秀美大山。它是酉水水系和澧水水系的分水嶺,四水之一的澧水水源地就在山脈東南側。大靈山脈山巒疊嶂、挺拔俊秀,其主峰萬寶峰獨攬群峰,這里峽谷幽深,絕壁孤峰,溪流蜿蜒,卓然秀麗。山峰上的巨大成排的風電群組,使群山起伏的大靈山脈更增加了人與自然和諧的氣象。“青山綠水新湖南”生態文學閱讀分享會暨大靈山杯生態散文大獎賽頒獎儀式在這青山之中的龍山縣大安鄉翻身村拉開了大幕。
在這茂盛綠林之下,在這鳥語和秋風之間,一批生態文學愛好者走上頒獎臺。他們用心用真情奮筆寫下的一篇篇文章,帶著泥土的芳香,帶著對家鄉的熱愛,帶著火一樣深情。他們謳歌生活,暢談眼前的美好環境,宣傳家鄉的面貌新顏。那《遇見洛塔》的情誼,那《大水井萬歲》的思念,那《天眼潭邊》的對話,將我們帶入了樸實、自然、向往的情境之中。
大靈山生態文學基地的揭牌儀式上,當湖南省作家協會生態文學分會領導將白底綠字的牌子交到龍山縣大安鄉領導手上時,我看到了一雙微微發抖的手和含淚的眼睛,激動的心情在他臉上可以看到。這接下來的可不只是一塊牌匾,而是一份宣傳生態環境保護的責任,一顆對大靈山和家鄉山山水水熱愛的心。這塊沉甸甸的滿含希冀的牌匾掛在大靈山之中,是多少生態文學愛好者的信任和重托。接下來是責任,是目標,是一種榮譽。當年紅軍在這里建立根據地,而今這里又將是一塊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學創作的根據地,質樸而熱忱的人民,在這里繼續將紅色基因發揚光大。
動人的部分還有生態文學作品的分享,活動邀請了兩位大湘西的本土作家,張雪云女士和張遠文先生,他們都是沅陵人,想起沅陵就想到“學富五車,書通二酉”的典故,這是個人杰地靈,文人輩出的地方,沈從文就曾在此地停留觀景寫作,影響了一代代沅陵人的寫作熱情。這次分享的就是他們的新作品,張雪云女士的《青寨》,用細膩的文字書寫了一個人、一群人、一個村莊,她帶你回到小山村,與那些樸實善良的人一起感受寧靜的生活、平凡的美好。張遠文先生的《河流在人間》,從點到面,從歷史到現在,把自然美學和人文意境完美結合,勾畫出一個包羅萬象的沅江兩岸自然生態全景圖。分享會上,兩位作家在主持人的引導下,敘述了自己寫作的內涵和外延,用生動的語言和精彩的故事打動了大家,將在場的近120人帶入了筆下的意境中。大安鄉烏鴉河九年制學校的4位美女老師深情朗讀,將整場分享會帶入了高潮。她們分別朗讀了《青寨》中的《最初的塵埃》,《河流在人間》中的《瓦鄉人家》,以及本次征文大獎賽的《遇見洛塔》《天眼潭邊》;朗讀者們的語調錯落有致,內容跌宕起伏,特別是中間有片段用湘西語朗讀時,一種親切、感動、鄉土的味道在大靈山中回蕩,仿佛讓我看到了文字中的那位老人、那座山、那雙樸實的眼睛。分享會后,大家排隊請兩位作家在作品上簽字留念,有老人,有學生,有政府工作人員,大家表達著發自內心對寫作者們的尊重,對生態文學的熱愛,對美好精神生活的渴求。有的讀者還沒等簽名結束,已經迫不及待地認真閱讀起來。這時我感到無比快樂和欣慰,生態文學方興未艾,在群眾中有著不可小視的魅力和的發展空間呢。
作者簡介:
凡德元,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湖南省作家協會生態文學分會副主席兼秘書長。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