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上觀新聞 | 施晨露 時間 : 2024-10-29
分享到:
“文章發出去,期刊買進來”,一進一出,耗費大量經費,這個現象被科技期刊領域稱作“兩頭在外”。
2019年,中國科協、財政部、教育部、科技部、國家新聞出版署、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聯合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計劃以5年為周期,設立領軍期刊、重點期刊、梯隊期刊、集群化試點等項目,推動我國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10月27日,以“集約發展,賦能學術,智領未來”為主題的第十三屆上海期刊論壇在上海大學舉辦,中國期刊協會會長吳尚之透露,經過“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第一個五年周期的建設,一批關鍵領域科技期刊實現突破,高水平期刊數量顯著增長。目前,中國已有154種期刊在國際學科排名進入前25%,15種期刊學科排名位居第一,有4種期刊進入全球百強。
期刊發展迅速的同時,依然面臨多方面的挑戰。浙江大學出版社副總編、期刊分社社長許佳穎在論壇上提出幾個問題:期刊與學科建設如何融合?如何調動高校學者辦刊積極性?如何建設卓有成效的科學成果傳播平臺和渠道?“兩頭在外”的被動局面如何破局?如何實現高校綜合性刊群的集約化、規模化發展?如何形成多元的收益模式?如何提升期刊自我造血能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克服科研成果單一傳播的傳統模式,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總編輯高自龍和《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常務副主編劉曙光不約而同提到預印本平臺。“信息技術的發展正在快速重塑知識生產、傳播和消費方式,期刊要克服渠道單一、封閉性強、時滯長、效率低、成本高等弊端,使知識生產的要素資源配置在技術加持下更具活力、更有效率。”高自龍認為,期刊已不再是學術交流與傳播的“獨唱”舞臺,應該與預印本平臺形成共建共享的學術新生態。
“預印本在自然科學期刊中的應用已很平常,人文社會科學的預印本平臺也已推出,有利于確認首發權、推動知識共享,減少重復研究、促進知識創新,加快知識傳播、擴大學術影響。”劉曙光說,學術期刊要適應數字化發展的時代潮流,期刊編輯要積極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特別是利用數字技術提升編輯政治素養、選題策劃能力、數據分析能力、學科專業素養、編輯加工能力、學習能力。“學術期刊的紙質版印數越來越少,網絡版下載量、引用量,微信公眾號篇均閱讀量,逐漸納入評價指標。”
清華大學出版社期刊中心副主任兼SciOpen平臺運營部主任張莉建議,要把資金、資源向辦刊實力強和具有自主技術研發能力的科技期刊集群傾斜,著力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市場主體,支持提升自主出版服務能力,吸引期刊回歸,建立集群發展評估指標體系,引導集群化發展,參與國際標準討論和制定,提升我國科技期刊評價話語權。
針對高水平期刊人才的培養,劉曙光提到的“編輯學者化與學者編輯化”引起與會者共鳴。“暢通編輯職業發展道路,支持教學科研人員與辦刊人員的雙向流動,實現編研結合,把學術期刊編輯培養成集學者、編輯于一身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而不是滿足于‘埋頭苦干’編稿子的職業編輯。”劉曙光認為,新的技術革命、新的管理方式,可能會導致一些人技術性失業,但是很難取代有創新性、有思想性的編輯工作。
上海交通大學期刊中心副主任蔡云澤介紹了人才賦能引領期刊集群建設的相關實踐。“目前,100多位包含兩院院士在內的交大教授擔任高水平期刊的主編。發揮科學家、學者、學科與學生的聯動效應,我們打造了‘主編說’這一品牌活動;助力編輯人才成長,定期舉辦‘期刊Talk’編輯沙龍,同時,從2019年開始面向全校研究生開展學術寫作課程和論壇,面向在校生開展編輯實習。”
上海期刊論壇自2012年起由上海大學與上海市期刊協會、上海市出版協會聯合發起并主辦,已連續舉辦十三屆,成為業界交流碰撞,推動期刊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平臺。成立于2003年的上海大學期刊社是目前上海地區規模最大的學術期刊編輯出版機構之一,目前擁有17種學術期刊,是國內期刊集約化發展的先行者。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