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湖南政協新聞網 時間 : 2024-04-03
分享到:
張雪云的散文集《青寨》是一本以大湘西的人文歷史與地域文化為背景,將浸透鄉愁的靈魂融入到生活的環境之中,以一個游子的身份描述著大自然和生命的書。
《青寨》是更具綜合性、更見人生厚度的作品。《青寨》的后記里說:“因為熱愛,因為豐盈,因為書寫鄉村,就是書寫我的整個世界。”這是一本獻給古老而又年輕著的湘西大地的書。事實上,這本書與大湘西的文化、歷史,以及內在氣質中的熱烈是契合的。這一定程度上,也是大湘西這片土地對于作者的饋贈。從“家園”到“回望”,從“凝眸”到“傳承”,既有地理的位移,也有時間的力量,更有作家的自我突破與成長。
《青寨》中較多的篇什既是作者對家鄉人與事的客觀記述,也是作者自己心靈的誠實表達和美的發現。《想把故鄉再愛一次》中寫道:“一個底蘊深厚的鄉村,即使看似暫時落后,骨子里,也應該是美好的,是生長的,是充滿希望的。”這是鄉村的希望,又何嘗不是作者對故鄉的期望呢?《近處的瀘溪》刻畫了沈從文筆下的瀘溪,“……滿眼是詩,一首純粹的詩”,在作者的心中,不止是畫本、不止是詩,更是“蝶變成一座如畫的城市”。《沒有一塊土地是慌張的》中描述“一棵鄉愁,長在了他鄉的土地上”,那是母親的鄉愁,那是母親的土地,更是作者的鄉愁。在《青寨里的腔調》中,作者說起村子里的人和事,如數家珍,充滿著深情,“心里便暗暗地給村子取了個只屬于我一個人的名字:青寨”。作者愛著故鄉的萬物,對身邊的草木、人物、河流、使用的器物,以及這片土地上的點點滴滴,都存有一份愛與美好,這使得她的散文有一種質樸、有情的底色。
散文寫人,囿于文章的結構、篇幅,遠比在小說或是報告文學中的寫人要難寫得多。在《青寨》中,總能讓我們從平凡中看到一種堅韌的精神。《父親的藍溪,母親的沅河》寫起來都帶著感情,感覺作者是一邊端詳著筆下的人物,一邊在和他們對話,有真實的追憶,也有對親人的想象,人物身上還洋溢著一種湘西固有的淳樸與厚道。比如寫父親和母親,用故鄉的藍溪和沅河做比擬,講述著“母親的沅河,闊達、寬泛、豐厚;父親的藍溪,蜿蜒、曲折、幽窄”。作者將那種對親人的愛,把溫婉細膩的感情藏得很深,使之消融在生活的細節和日常的事情中,這種情感的慰藉和隱忍,比直接說出來的抒情要廣闊、深厚得多。
《青寨》一書有“家園:吾鄉斯土”“凝眸:停云時雨”“傳承:燈火可親”“回望:山河遠闊”等四輯,收納了42篇文章,從題材、內容以及文章的結構來看的確比較“散”,寫的是一些家常小事,或是家鄉的風景風俗以及小人物。不同的文章之間并無直接關聯,但經過作者的敘述與闡釋,其內在共通的東西凸顯出來,不同的人生際遇,不同的風俗沿襲,不同的事物格里,都能感受到生命的美麗與歡樂,具有很強的藝術張力。字里行間包含了對人生與命運的深切認知,凝聚和體現著豐富的人生韻味與睿智,這讓人感受到沈從文、黃永玉、龍迎春等湘西作家散文的某些特質和余韻來。
有人說,散文寫作是一種柔軟而親切的話語運動。毫無疑問,散文集《青寨》就是最好的嘗試與闡釋。讀《青寨》散文有細節、有情懷,無處不在地透露出一種對故鄉的熱愛與關懷,對生命的凝思與尊重,以及對萬物的理解與善待。這是《青寨》給予我的啟示。
文 |張強勇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