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文藝報 | 王 覓 康春華 時間 : 2024-03-18
分享到:
在3月15日下午舉行的“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 推動新時代農村題材文學創作座談會”專家研討環節,20余位作家、學者與評論家圍繞如何深刻表現發生在新時代農村大地上的“山鄉巨變”、如何塑造農村題材里的“新人”形象、當下農村題材文學創作的路徑模式與實踐方向等話題展開了深入交流探討。
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李敬澤表示,從文學的角度看農村,面對的是無窮無盡的話題。對于作家、文學工作者而言,無論是作為真實的生活世界,還是歷史、時代維度上的存在,農村的豐富性都還遠遠沒有被充分打開。作家應當嚴肅思考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書寫鄉村的使命與責任,既要像丁玲、趙樹理、柳青、周立波等前輩作家一樣具有實踐主體性和能動性,也要深刻認識現代以來農村題材文學創作的優秀傳統,在創作中面向過去、面向未來。面對巨大的、流動的、不斷朝向新方向建構的鄉村,作家也要有能力捕捉、命名和書寫無意識層面的經驗,將其轉化為當下時代的審美形式,繼而洞察其間蘊含的情感結構,只有這樣才能深刻而全面地把握和書寫新時代山鄉巨變。
鞏固鄉村振興成果,為新時代鄉土“鑄魂”
沈陽師范大學特聘教授孟繁華認為,當代作家應當重溫趙樹理、周立波、柳青等作家筆下的農村題材文學經典,進一步思考如何塑造鮮活生動的鄉村人物群像。“在主題創作中,如果沒有顧及豐富的人物形象,文學性上將會是‘勢單力薄’的。要警惕只有‘主題’而缺乏創造的情況,作家要從豐富的文學遺產中汲取營養和精華,從而提升新時代農村題材文學創作的質量。”
北京作協副主席劉慶邦認為,新時代需要與之相匹配的反映農村歷史性變化的新作品,讀者也呼喚這樣的作品。如何塑造新農村的“新人”形象,是當前作家普遍面臨并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重要的創作問題。把人物形象塑造成功,展現時代新人的精神狀態和思想品質,就如同“樹的骨干立起來了,才撐得起滿樹繁花”。
新時代農村題材作品里的“新人”應當是怎樣的形象?山東大學文學院常務副院長馬兵認為,以包容心態直面現代文化轉型過程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以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深摯的家國情懷,鞏固鄉村振興的成果,推動鄉土文化重建,為新時代鄉土“鑄魂”,是新時代農村題材創作“新人”形象的應有之義。
書寫“現實的真”,展現“思考的深”,凸顯“文學的美”
“在廣大鄉村,幾乎每一個家庭都能寫一部書,每一個人都有故事。”作家周瑄璞說,對于中國人而言,土地永遠是最寶貴的財富,創造著生生不息的價值。鄉村不會消失,只是換了一種形式存在。時代發展和每一個大政方針都在鄉村投下濃重的影子,因此,“作家不需要虛構編造什么,睜大眼睛觀察,及時記錄描述,就是職責所在”。
為寫好《純真年代》這部作品,作家畀愚近年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對鄉村與鄉村各色人物的觀察之中。他認為,時代浪潮里的鄉村充滿了豐富的文學元素。作家要關注其中活生生的人,了解他們的思想和精神狀態,抓住新與舊、歷史與當下之間的沖突,展現時代的豐富和立體性。
“農村題材文學創作是開放的,類型應該多樣。但現實的真、思考的深、文學的美,應該是追求的共同理想。”《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劉瓊認為,作家要深入“三農”一線,“按照農村的本來面貌寫”,才有可能寫出客觀真實的農村。
《光明日報》“文學評論版”主編王國平談到,從根處洞悉中國鄉村正在歷經的深刻變化,考察其形與神、表與里、一隅和全局的關系,思考“城鄉交叉地帶”在新的語境下呈現出哪些新變、又面臨哪些問題,這些都是時代賦予作家的課題。作家要全身心投向農村生活現場,以藝術的方式、審美的姿態去講述和闡釋,以文學的初心呈現生活,展現鄉村生活的溫暖底色。
把握“新質”農村,書寫廣闊歷史變革
隨著科技興農的深入發展,鄉村在“互聯網+”、文旅融合、農旅融合等方面正展現廣闊的歷史變革。鄉村成為開放、流動、參差多態的時空載體。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劉大先看來,新時代農村題材的文學創作,應當更多關注有不同地理環境、歷史傳統、生活習俗的鄉村,書寫具體的個性化發展之路,應該將新農民形象作為城市與鄉村、農業與兼業、科技與人文相融合的同時代主體來塑造,展現新農村中倫理道德、情感結構與感受方式的微妙變化,書寫個體命運在社會律動與時代變遷中的精神圖景。
鄉村不僅負載國家糧食安全、國計民生、生態建設等物質性內容,更承載歷史、人文、鄉愁等精神層面的豐富內涵。中國作協創研部副主任李朝全認為,作家應當深思農村的來路和去向,思考廣大鄉村在中國式現代化和民族復興偉業中應當發揮的歷史性作用、能夠提供的強大的資源和精神支撐,“只有在深入思考的基礎上,把握‘新質’農村、‘新質’農人,才能寫出具有寬度、廣度、厚度、深度和力度的文學經典”。
鄉村精神文化構建也是鄉村文明建設的重要環節。《新山鄉巨變》作者余艷結合湖南益陽清溪村鄉風文明的改善情況談到,作家應當思考如何創造出農村喜聞樂見的文學作品和文化產品,更好地滿足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讓他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文化“大餐”,從中得到文化熏陶、精神滋養,繼而引導農民成為農村文化建設的主體,真正實現新時代鄉村“人的現代化”。
如何書寫當下中國鄉村所蘊含著的豐富性、復雜性與可能性?《小說選刊》雜志社副主編李云雷認為,書寫新時代的山鄉巨變,要有歷史視野和未來觀照,將其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階段來整體把握。作家要有開闊的視野、廣博的知識、切身的體驗,才能真正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豐富經驗,書寫出新時代山鄉巨變的新史詩。
建構良性文學生態,引導推動農村題材小說創作
“我們當然期待好作家能夠自發地找到好的選題。但在信息冗雜的時代,對于好的選題,作家未必都能自己看見。因此,文學出版要加大選題策劃力度,積極主動發掘生動典型的素材。”作家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長、社長鮑堅結合“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來稿情況談到,針對目前普遍存在的題材、風格和視野單一、文學性不足等問題,作家出版社將針對性提升來稿的數量和質量,擴大視野、加強策劃,積極發掘青年作家、新作家和基層作家,豐富選題類型,進一步推動“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邁上新臺階。
“在城市文學日益崛起的大背景下,對農村有了解并且有興趣的年輕作家越來越少。如何發現他們,如何將他們送下去、待得住、寫得出,這是文學工作者必須思考的問題。”《人民文學》雜志社副主編陳濤談到,需要深度了解“三農”的知名作家持續創作,更需要一大批能夠書寫新時代的農村、承擔新時代文學使命、創造文學新樣貌的“新人”作家。作家、編輯、評論家和讀者的共同參與,將會為新時代農村題材文學創作建構更加良性的文學生態。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執行主編崔慶蕾表示,作為中國作協所屬學術期刊,未來《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在選題策劃中將進一步加強對中國鄉土文學敘事傳統以及柳青、周立波等經典作家作品的研究,同時針對“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中優秀農村題材作品加強組織評論研究,積極引導推動農村題材小說創作,結合新時代農村新變化,從更廣闊的學術視角探討農村題材文學創作相關問題。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