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海河文學9272 時間 : 2024-02-22
分享到:
去年金秋十月,又是收獲的時節。爽風吹來,收到新疆兵團青年女作家倪臻寄來的長篇小說新作《古爾班通古特》。這是一部新疆兵團現實生活題材的長篇小說,被收入新疆“兵團之光”文學叢書。小說講述了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發生在古爾班通古特大沙漠中的一段故事。主人公肖恪是烈士遺孤,從出生就被父母的戰友收養,考上大學后他離開了沙漠深處的小連隊,大學畢業后在城市生活創業,一心想在經濟大潮中拼搏出自己的一方天地回報養父母的養育之恩。養父母意外去世后,他也接連遭遇了事業失敗,妻子患病去世的打擊,走投無路之際,邂逅了女作家離原和她的朋友農場主古茀,在他們的幫助下重新回到了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在塔拉荒原上開墾了一個農場,取名樺樹莊園。開發農場的十三年間,他歷經孤獨、疾病、意外災禍、冰洪等種種磨難和生死考驗,在離原、古茀和水利電力專家梁總工及他的學生梁曉等人的幫助和支持下,把塔拉樺樹莊園建成了現代化農場,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也完成了他從一個金錢追逐者到時代建設者的思想轉變。小說以肖恪像當年他的養父母收養自己一樣收養了在抗擊冰洪中犧牲的烈士梁曉的遺孤梁泓,并且舉辦了自己的農民油畫展結束,肖恪至此完成了人生命運的獨特延續和循環。
小說描繪了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到本世紀初,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里個人開發荒原開辟現代化農場的歷史畫卷,通過對古爾班通古特沙漠自然風光,自然物產及沙漠生活的描繪,肖恪為維護沙漠生態平衡做出的艱苦卓絕的努力的描繪,肖恪和離原之間朦朧愛情的描繪以及肖恪和灰狼間充滿隱喻的情感連接的描繪,賦予了這部小說自然美、人性美、理想美的豐富內涵,它不但是一部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傳奇故事,也是一部沙漠生產和生活的教科書。
我認為倪臻以第一稱的手法,把自己的個體記憶融入到宏偉的歷史背景中,完成了“我”作為“兵二代”向父輩的致敬,同時也為那段特殊的歷史留下了一份珍貴的檔案。《古爾班通古特》對倪臻而言,可以視為一次在文學之境重塑家園的創舉,她通過主人公肖恪這一人物形象完成了對善良人性的回溯,對“故鄉”這一心靈空間的塑造。小說中鮮活的人和事重現了幾代人在兵團建設事業中的奉獻故事,鋪展出一幅美麗多彩的時代畫卷,折射出兵團人溫暖荒寂世界里的人性光芒。
可以說,《古爾班通古特》也是倪臻向父輩致敬的史書。兵團兩代建設者的豐碩故事,兵團人之間鮮活情感,兵團建設的壯闊事業和巨大變遷……倪臻從中捕捉到了兵團農場和塔拉樺樹莊園豐富的細節,讓小說中每個人物及故事都飽滿厚實。倪臻在寫作中懷著對“故鄉”的深情,寫出了這樣一部沉甸甸的厚重之作;在對“故鄉”深情的回望中,書寫飽含詩意,流逝的歲月潺潺有聲,活色生香。閱讀《古爾班通古特》,感覺一個個鮮活的“人”從塔拉樺樹莊園向我們走來。肖恪父親抗洪的故事,把兵團的歷史寫活了,讓歷史成為有情史、生命史;肖恪創建塔拉樺樹莊園,把人性、愛情和時代融匯到一起,作品有深度、厚度和溫度,耐讀耐看,讓人哭也讓人笑,啟人深思。
倪臻熟悉她筆下的題材,“平靜之中寓悲涼,淡然之中顯無奈。”讀者也可以從《古爾班通古特》中讀出了多種情緒。這題材殊為難得,自帶色調;唯其熟悉,因而作家能夠在敘事過程中做到平靜、從容,無須雕刻,便于不顯眼細節甚至細微縫隙中,不經意地安置了頗為沉重的主題。古爾班通古特大沙漠,保持著才被喧鬧的靜默,它不會言說。但文學會。文學不能替代歷史,可文學能夠賦予歷史以別樣的生命,讓它開口說話。
《古爾班通古特》》關于地方風物的深情描摹,不單是一種詩化或抒情化的文本敘述策略,它更根植于地方性中的風景變幻與人物聚散,在記錄父輩歷史和肖恪創建塔拉樺樹莊園過程的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新鮮的歷史和地理知識。我不得不把作品中的一段描寫引用過來:“古爾班通古特沙漠西緣獨克公路邊上的小驛站,跟獨克公路、獨庫公路邊上眾多的小驛站一樣,為過往車輛和行人提供最基本的餐飲和住宿。驛站上除了旅社就是飯店,房屋不多,設施簡陋。因為建在廣闊的戈壁灘上,基本上都無需申請和規劃,店主隨心建設,每個店不多的幾間土平房后,都會修一個占地不等的大院子。少數院子里打有水泥地坪,大多數院子里就是把戈壁灘稍做平整,戈壁灘的地本來就是粗砂地,如果不是連綿陰雨浸泡,一般車輛都能自由進出,不會陷車。院子的圍墻都很低矮,有的就是用土塊碎磚廢舊車輛輪胎和雜物簡單地一圍,一叢叢苦蒿草從它們之中長了出來。”我和倪臻一樣,都長期生活在古爾班通古特大沙漠西緣,這情這景,熟悉而親切,揮之不去,銘心刻骨。倪臻在作品中還有這樣一段描寫:“那里通常會有一張沾著油漬的簡易桌子,上面堆著打開的零食袋、發黃的賬本上甚至扔著一兩只小孩的臟襪子,桌子后面的椅子上坐著一個消瘦或者肥胖的老板娘,椅子背上胡亂搭著幾件衣服。到了第二年開春,陽光一回暖,那些攤子就又都擺了出來,沿著公路邊上擺成一長排,曬在陽光下。”我作為與倪臻生活在同一地域的讀者,那真真切切的場景就立馬展現在眼前,共鳴電一般地撞擊著心靈。
我認為,《古爾班通古特》提供了“故鄉”書寫的多種表達方式。就像倪臻創作談里所說,“時代的風刮過每一個人的心靈,都會留下難以磨滅的記憶和回聲。在時代的面貌上,每一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那是生命深深扎根過的痕跡,歷久彌新。”倪臻在對農場的歷史和塔拉樺樹莊園的現實盡可能地做精深體認之后,將農場和塔拉樺樹莊園人物的人生軌跡、心理邏輯、情感糾葛與重大歷史和時代背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對農場和塔拉樺樹莊園的思考和書寫在作品里趨于成熟。《古爾班通古特》以新穎別致的“兵團書寫”,構建了屬于倪臻自己的文學地理與精神原鄉,為讀者打開了認識兵團的神秘面紗與歷史風貌的一道風景,塑造了一批個性鮮明、血肉豐滿的兵團拓荒者與建設者的群像,充分彰顯出兵團文學的創造力與可能性。
倪臻生長在古爾班通古特,也堅守著。對古爾班通古特的地貌生態、歷史變遷、時代演進、人情世故諳熟于心,所以才有了我們現在看到敘述牢固、質地堅實的《古爾班通古特》。
我想,《古爾班通古特》,一是情感使然,一位作家書寫自己的“故鄉”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二是農場歷史以及塔拉樺樹莊園創建者的人生故事值得作家去書寫。另外,倪臻想把自身對當下現實、對自我、對他人的一些體認通過這部作品表達出來,通過它將歷史、此刻、未來這三者與我聯系起來,作家努力在這部小說的書寫中去完成思考,不敢說是“完成了”,而是“試圖完成”這些思考。正如倪臻在創作談中坦言,“人性是寫不盡的,以此致敬我們的生活。”
作者簡介:吳永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新疆作家協會會員、新疆兵團文藝審讀專家、兵團作家協會會員、兵團攝影家協會會員、兵團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新疆烏魯木齊市水磨溝區作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報告文學》特約作家。
新作《古爾班通古特》作者簡介:倪臻,漢族,祖籍江蘇省東海縣。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作家協會會員,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作家協會理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七師作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毛澤東文學院第八期新疆作家班學員。創作有屯墾文化系列散文集《蒼穹下三部曲》、《大地三部曲》等多部小說、散文及詩歌作品,入選多部文學叢書,散文集《大地上的故鄉》2021年獲得新疆兵團面向全國征集兵團(1949-2020)題材文藝作品文藝佳作獎,入選“文學兵團”優秀作品選及第八屆魯迅文學獎。長篇小說《古爾班通古特》入選2022年新疆“兵團之光”文學叢書。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