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文藝報 | 于永軍 時間 : 2024-02-21
分享到:
一個民族沒有薪火相傳的優秀文化品格,就不能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一個國家沒有凝聚人心的文化思想和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就不會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卓越的創造力。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新時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須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睂嵺`證明,文化的發展貴在“守正創新”。我們今天在新的起點上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須堅持守正創新的精神,在守正創新中讓文學與時代相融同行,推動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更好地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在守正創新中鑄造文學的時代精神
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核具有超時代的生命力,而其具體表現形式又鐫刻著時代印記,閃耀著時代精神。什么是時代精神?黑格爾認為:“時代精神是每一個時代都特有的普遍精神實質,是一種超脫個人的共同的集體意識?!彼从成鐣M步的發展方向,引領時代進步潮流,為社會成員普遍認同和接受。這種珍貴的時代品質,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守正創新中鑄成的。
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的深厚基礎上,在彼此高度契合的探索中,創造性地開辟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僅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也培育了體現不同發展階段要求的時代精神,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了契合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文化形態。
以中國當代文學發展為例,回望70多年的光輝歷程,人民文學的每一個腳步,都忠實伴隨和記錄著共和國的發展歷程,始終與人民站在一起、與時代同步伐。從講述革命戰爭時期仁人志士們秉持的崇高理想和作出的巨大犧牲,到講述社會主義建設的如火如荼,當代文學為人們了解共和國建設者的精神面貌提供了鮮活教材。改革開放后,傷痕文學、反思文學、改革文學開風氣之先,后續各種文學思潮相互迸發,為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的時代精神作出生動詮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廣大文學工作者“與黨同心同德、與人民同向同行,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真情傾聽時代發展的鏗鏘足音,生動謳歌改革創新的火熱實踐”。文學創作始終在融入時代中找舞臺、在融入人民中找位置,作家們把文學之根深深植入現實生活之中、扎在人民群眾之中,使民族復興的大追求、社會生活的大變革、現實人生的大事件、時代變遷的大影像,在沉甸甸的筆下得到了較及時、較充分的反映,實現了當代文學為時代作傳、為歷史留影的大目標和大追求,推動新時代文學不斷發展。
實踐證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堅守共有的精神家園,才會不斷產生和強化自豪感與自信心。文學歷來都是歷史發展和時代進步最敏銳的記錄。在新時代,我們正不斷努力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使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同行,這不僅需要頂層設計、宏觀營造,更需要廣大作家在反映時代進步的實踐中積極求索。結合點找到了,就找到了記錄歷史、涵養民族文化的創新點,就找到了衡量自身創作的根本標尺,就有可能創作出更多符合時代要求與發展方向的優秀文學作品。
在守正創新中回答文學的時代課題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個重要的路徑在于,結合新語境用之直面時代課題。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課題。正確把握和反映時代提出的重大現實問題,打通人民之間最真實的生命體驗與美學經驗,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也是促進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俱進、保持向前奔騰力的根本前提。重大現實問題反映發展過程中的深層次邏輯,隱含著發展的新情況、新可能。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需要基于新語境展開新的實踐,在回答時代課題的過程中推動文化創新。這就要求文學創作者必須心懷“國之大者”,注重從時代之變中把握藝術脈動,堅守人民立場,堅持守正創新,以精品力作彰顯文學理想和文學追求,體現文學的時代價值。
回望歷史,在民族危亡的緊要時刻,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勇敢戰斗在抗日戰爭最前線,支撐起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廣大作家以筆為旗,以多樣的抗戰文藝,召喚人民大眾、進步分子積極投身抗戰行動。《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之后,廣大文學工作者緊緊圍繞“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人民的翻身”這一時代主題,積極深入斗爭實踐、生活實踐,寫出了不少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從這些作品中,可以聽到延河水的歌唱,可以聽到為了和平、民主、自由、解放而發出的轟轟烈烈的戰斗聲音,可以看到黨帶領軍民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崢嶸歲月。
今天,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的關鍵節點上,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廣大文學工作者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積極反映人民生活”的殷殷囑托,從時代之變、中國之進、人民之呼中提煉主題、萃取題材,在表現建黨偉業,反映改革開放歷史進程與重大成就,描寫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表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城鄉蝶戀與山鄉巨變,描繪先進英雄與時代楷模等多個方面,與時代同頻共振、與人民同呼共吸,推出了一大批具有新時代印記、引領時代風氣的優秀作品,也使得新時代文學的使命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步履堅實地朝著璀璨的遠方跋涉前行。
實踐證明,“問題是時代的聲音”。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在破解現實問題和現實矛盾上推動文化創新發展,在直面時代課題中尋找文學創作突破點,把中國故事講好講生動,才能有效激勵廣大人民更加自覺地堅定文化自信,自覺堅持走自己的路。在這個過程中,文學的力量得到越來越多的彰顯,中華美學精神就越煥發出光亮。
在守正創新中開辟文學的時代境界
中華文明的一大特質是包容性,它以地負海涵的時代品格,張揚著寬廣的胸懷,廣納新質,不斷結合新質。這種“廣納”和“結合”,是揚棄,是吐故納新,使中華文化在有效化解各種時代矛盾中不斷開辟新境界,始終走在時代的前列。延安時期,民主人士黃炎培與毛澤東同志就破解政權建設“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性課題,進行了一次著名的“窯洞對”。面對如何“跳出周期率支配”的歷史之問,毛澤東回答說:“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边@是我們黨找到的跳出治亂興衰歷史周期率的“第一個答案”。這個答案不僅是歷史性的,也是前瞻性的,不僅是思想的、政治的,也是文化的、美學的。改革開放40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歷史和現實的發展狀況,找到了跳出歷史周期率的第二個答案——自我革命,讓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不斷向前推進。在新時代,我們創造了豐富的中國經驗,展現出奮發進取的精神風貌,這為文學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資源。這召喚著廣大作家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人民創造歷史的進程中進行文學的創造,立足本土講好中國故事,奮筆書寫中華兒女在追求偉大復興大道上的靚麗身影。這樣的創作才能更好地體現中華文化精髓,反映中國人的審美追求,傳播當代中國的精神圖譜,為世界讀者所關注。
實踐證明,“價值先進、思想解放,是一個社會活力的來源”。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力來源在創新、在思想解放。置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廣大作家只有在思想觀念上與時俱進,真誠走向廣闊天地,感受時代脈搏,汲取生活營養,接受精神洗禮,領悟生活真諦,在虛心向人民學習中確立主題內容,尋找典型素材,選取獨特視角,才能積極發揮文學創作吹響時代號角、展現時代風貌、引領時代風氣的作用,真正賡續中華文脈,譜寫時代新華章。
(作者系文學評論家)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