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青年報客戶端 | 張恩杰 時間 : 2023-11-21
分享到:
日前,由北京市文聯、北京師范大學和作家出版社主辦的“文學京彩季——北京作家2023精品研推工程第三期”在北京市文聯舉行。本次會議主要以張翎長篇小說《歸海》為研討對象,邀請了二十余位學者、評論家、作家參會。
《歸海》是張翎全新長篇小說,借助一位中國普通母親的身世傳奇,拆解出一段段不為人知的歷史編碼。小說通過袁家母女的情感流變,探尋了中國女性的人生磨難與命運浮沉,并延伸至二十世紀中國歷史上個體生命的苦難記憶。《歸海》不完全是私人記憶與歷史之間的取予糾纏,它還揭示出一重跨越國界民族的、省思戰爭創傷的世界性視野,呼喚著一份在跨文化語境中構建并實現創傷認同與情感療愈的現實性皈依。
北京市文聯一級巡視員田鵬表示,《歸海》這部作品是描寫苦難、傷痛、悲傷的題材,但是書寫的過程或者說作品展示的這種苦難、傷痛,手法上是哀而不傷、隱而不發的,是非常沉浸的一種回望和敘述。張翎的回望和揭示,讓我們感覺到這個傷痛的力量以及帶給我們的感染和影響。
沈陽師范大學特聘教授賀紹俊對張翎創作有一個總的印象。他認為張翎是一個很有特點的作家,藝術風格很清晰,是一個關注大變動時代下人物心理創傷的作家,很多作品都從這樣的角度切入。但張翎探討心理創傷、書寫心理創傷,又有很特別的視角,就是倫理的視角。張翎總是把人物內心的創傷置于倫理的考量之中,在這種考量之中作者看似在質疑倫理、道德對人性的約束,更重要是也通過這種質疑將省思的目光投向造成社會災難的根源。
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叢治辰談到,《歸海》這部小說最出色的地方不在于它的主題,不在于它的人物、故事,而在于它的敘述方式。張翎用了非常巧妙的敘述方式,一種從現在到過去的探秘,從加拿大回到上海,從上海回到溫州,層層打開的探秘。
著名影評人、自由撰稿人韓浩月表示,三個月來自己以評論者身份參與《歸海》的評論,以及有關話題的討論。他認為這部作品有兩個很鮮明的特點:一是,《歸海》是空間感很強的小說;二是,除空間感之外,這本小說的舞臺感也很強。《歸海》是表達有關價值、有關情感、有關對歷史和戰爭反思的一部優秀小說。
《歸海》作者張翎在最后致辭時回顧了與《北京文學》的淵源,并為自己成為這家雜志社73年以來第一次刊發長篇小說的作者感到榮幸。張翎感慨到,一本書在對的時候遇到對的期刊、對的編輯、對的出版社,真的是一種可遇不可求的機遇。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