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報 | 蔣肖斌 余冰玥 時間 : 2023-11-16
分享到:
11月11日,第十五屆文化中國講壇在杭州市蕭山區舉辦,主持人白巖松與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潘魯生,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王玉明,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所長鄭曉瑛,中日友好協會常務副會長程永華,圍繞“言說湘湖——亞洲文明之光”的主題,分享所學所思。
楊時是誰?一個成語就能讓你想起他——“程門立雪”的主人公,北宋著名哲學家。11月11日,第十五屆文化中國講壇在杭州市蕭山區舉辦,南開大學講席教授、文化中國講壇發起人之一陳洪帶來主題講座《走進歷史,認識楊時》。
楊時任蕭山知縣時,興水利、浚湘湖,功績可比白蘇(白居易修白堤,蘇軾修蘇堤——記者注)。當歷史照進現實,本屆文化中國講壇的舉辦地正在蕭山湘湖之畔,而主題也正是“潮平兩岸闊 風正一帆懸——從錢塘江到西湘記的文化傳統與歷史新機遇”。歷史與當下,西湖與湘湖,一曲新時代的“西湘記”正娓娓道來。
文化傳承是屬于青年的使命
在本屆文化中國講壇的開幕式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原校長周其鳳創作了一首歌曲《無意》,其中一句“一管竹木一束毫毛”寫的是毛筆,講的是傳統文化。周其鳳笑言:“之前我最出名的作品是《化學歌》,這次寫的是書法,中道圓融,是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p>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文化中國講壇發起人之一葉小文,以《中華文脈與文化自信》為題,概述了中華民族的文脈傳承及如何樹立文化自信。主持人白巖松與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潘魯生,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王玉明,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所長鄭曉瑛,中日友好協會常務副會長程永華,圍繞“言說湘湖——亞洲文明之光”的主題,從各自領域出發,分享所學所思。
這是潘魯生第一次參加文化中國講壇。參與其中,他感覺60歲的自己“正青春”。潘魯生發現,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于民間文化和民間文藝的關注度并不高,一提到傳統文化就是詩詞歌賦,“其實它們都是歷史文化的積淀,也十分深厚,需要在這樣的一個平臺上交流互鑒”。
來到蕭山,潘魯生非常想探討如何把南宋的“百工”繼承好,把蕭山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好,“如果把文化資源盤點好,把文化資本用好,文化創意產業的定位就更能定得準”。
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詩學研究中心主任莫礪鋒帶來講座《文化傳承與古典詩詞》。談及當下青年群體中的傳統文化熱與詩歌熱,他認為,傳統文化、古典文學傳承到今天,價值不僅僅在于供專家學者研究。
“如果完全局限在學術的象牙塔里,意義是不大的,它一定要推向全社會,讓千家萬戶的廣大讀者都來讀。大家都熱愛它,古典文學的價值才能最終被證明?!蹦Z鋒說,“梁啟超說得好,老年人常常喜歡回憶過去,少年人則常常喜歡考慮將來。將來是屬于青年的,那么文化傳承的任務、古典詩詞的普及、將來如何深入研究和閱讀,都是屬于青年的使命?!?/p>
“西湘記”從歷史走向未來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程郁綴在題為《錢塘湘湖文化與著名詩人賀知章》的主題講座中指出,吳越大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并以其創作的《詠湘湖》“能不憶江南,西湖與湘湖,吳越千山秀,錢塘兩明珠”開啟了湘湖的詩意之旅。
歷史上的湘湖是寧紹平原的著名湖泊,是蕭山三大湖之一的西城湖,由古海灣演變而成。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新任蕭山知縣的楊時,在西城湖原址筑起了一個人工湖,湖面達3.7萬畝,是今天西湖的4倍。因其“山秀而疏,水澄而深,邑人謂境之勝若瀟湘然”,于是稱之為“湘湖”。
文化,塑造一個城市的氣質。杭州市蕭山區委副書記、區長姜永柱說,“奔競不息,勇立潮頭”的蕭山精神,是刻在蕭山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1400多年前,蕭山走出了唐代大詩人賀知章,“少小離家老大回”傳唱千年,牽動無數人的鄉愁,展現出了蕭山詩意、溫情的氣質,兩者剛柔并濟構成了蕭山獨有的城市韻味。
今年6月,西湖和湘湖締結“姊妹湖”、共同唱響“西湘記”。浙江省委原常委、杭州市原市委書記、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王國平以《唱好“西湘記” 打造錢塘江時代的新標桿》為題,回顧了湘湖的歷史與開發過程,講述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湘湖實踐。
邁入21世紀以來,杭州通過持續實施西湖綜保、運河綜保、良渚綜保、西溪綜保、湘湖綜保等一系列工程,走出了一條城市高質量發展之路,實現了從“西湖時代”向“錢塘江時代”的跨越。
“從屈原開始,大家就認為他的《楚辭》‘得江山之助’,如果沒有那么優美的風景和地理環境,楚辭寫不到那么美?!蹦Z鋒說,中國古人主張“天人合一”,不僅僅把大自然看成物理生存的空間,更把它看成精神家園。所以古人創作詩也好,寫作詞也好,山水風景往往是其創作的一片重要土壤,“湖光山色會孕育詩人的詩才跟靈感?!?/p>
莫礪鋒說,蕭山位于杭州,杭州的文化積淀非常深厚。一座有名的、有歷史積淀的城市,一定是要有文化的,如果只有工業、經濟,不是一個健全的城市,會缺乏生氣?!俺鞘兄芯幼〉娜?,他的言行、生活都和文化有關;游客到一個城市游覽,看的也是文化,文化一定是一個現代化城市必要的底蘊,是一種精氣神。”
文化的向心力在民間
這是莫礪鋒第二次參加文化中國講壇,他說:“講壇如果能一屆一屆辦下去,把專家學者研究的新東西從象牙塔里搬出來,搬到社會大講堂來講給大家聽,再擴展到全社會,這個很好?!?/p>
“中國有著遼闊的地理疆域,也有著多民族的人員構成,如何成為一個共同體?從精神層面來看,文化的向心力、凝聚力至關重要。”陳洪認為,文化中國講壇從十五年前就自覺承擔了文化的使命,并將它延續、發揚,“前十四屆講壇的主題都很寬,從傳統文化的大主題,到跨文化交流,把握住了時代的脈搏?!痹陉惡榭磥?,橫山書院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它依靠民間力量創辦,它的使命是文化傳承與傳播,“這樣一個平臺延續15年,是不多見的”。
李剛毅從事金融行業,2016年加入橫山書院,每天和“數字”打交道的他在這里找到了興趣和志向所在。“我對文史哲都非常感興趣。聽孟憲實老師講唐詩,他可以把那么豐富多彩的唐詩講‘薄’;而針對一個典故、一個事件,他又能把整個歷史脈絡、底層邏輯剖析出來。這樣的名師在橫山書院還有很多。”
“當下很多知識都被碎片化了,尤其在短視頻平臺上、自媒體上,越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越需要我們靜下心來系統性地去讀一本書、去聽一堂課?!崩顒傄愎ぷ鞣泵?,坐飛機的時候就成了他讀書的好時機,“我每次出行都會帶一本書,沒有網絡打擾,也沒有人打擾,可以專心讀書”。
在本屆文化中國講壇上,李剛毅對王國平的主題講座印象頗深?!埃ㄍ鯂剑漠斈曜鳛槌鞘兄鞴俚囊暯牵瑏韽捅P整個湘湖開發歷程,講述了城市建設的新理念和實踐。從我工作的領域思考,金融機構有很大一塊資產在地方政府、國企等平臺,如果地方政府能有一個清晰、持續的發展思路,所獲得的將遠遠超過所投入?!?/p>
肖陽是一個90后姑娘,她是被母親帶進書院大門的,“媽媽從2015年開始在書院上課,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覺得大有裨益,于是就推薦給了我,我算是‘二代學員’”。這些年來,每年的文化中國講壇,肖陽場場不落,像“追星”一樣追著講壇跑,葉嘉瑩先生就是她心中的偶像,“我特別喜歡葉嘉瑩先生講詩詞,有一次在會稽山,她講了詩詞,也講了她一生的故事”。
這一次,肖陽從北京追到杭州。肖陽認為,在文化中國講壇,或者說橫山書院,她學到的不僅是知識,還有知識以外的更多東西。她對講魏晉風度的一堂課印象深刻:“(魏晉名士)對精神境界的追求,對我們年輕人有很大啟發。現在我們身處一個非?!怼臅r代,很多時候就像職場的工具。這時候如果能有一顆超然一些的心,寵辱不驚,會讓我們在事業和人生道路上都獲得成長?!?/p>
第十五屆文化中國講壇由杭州市蕭山區人民政府、中國青年報社、中國教育電視臺、北京橫山書院共同主辦,中共杭州市蕭山區委宣傳部、杭州市蕭山區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浙江省蕭山湘湖國家旅游度假區管理委員會、杭州市蕭山區橫山湘湖書院承辦,北京大學教育基金會、北京大學信息技術高等研究院、北京橫山公益基金會協辦。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