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只恒文 時間 : 2022-04-29
分享到:
《新山鄉巨變》研討會現場。(主辦單位供圖)
這是一場別開生面的“新舊‘山鄉巨變’兩代原型人物見面會”。
4月28日,由中國作協定點深入生活辦公室、中國作協創作聯絡部、湖南省作家協會、中南出版傳媒集團、中共益陽市委宣傳部主辦,湖南文藝出版社、益陽市文聯承辦的“《新山鄉巨變》研討會”,以線上線下“雙線”的形式召開。這個研討會在展現近七十年山鄉巨變的時代畫卷的同時,也展現了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學接力和鄉村振興接力。
“一個地處湖南益陽山鄉的清溪,如今竟是這般智能化的現代化的模樣,令人感嘆不已啊!”與會者發出了這樣的感嘆,而周萼梅、彭玉霞、郭玉堂等《山鄉巨變》的原型人物,陶世群、賀志昂、諶清平等《新山鄉巨變》的受訪者們,作為不同時代的鄉村振興參與者,也感慨不已:“如果立波先生還在的話,肯定認不出家鄉了。”
關聯——
從《山鄉巨變》到《新山鄉巨變》
“《新山鄉巨變》與《山鄉巨變》,兩部作品雖然體裁不同,但因為都是在清溪這個地方生長出的文學根苗,所以,它們之間總是有許多的相互聯系。”文學評論家李炳銀以這樣的視角進行了比較。而作者余艷則真誠地說:“《新山鄉巨變》的采訪創作,其實就是‘重走立波先生路’。”
新中國成立伊始推行的農業合作化運動,推動了中國農村的巨變。1955年,周立波在農業合作化運動高潮中回到家鄉——湖南益陽清溪村(原鄧石橋村)落戶,建立長期的生活和創作基地。得益于這段生活所積累的生動豐富的生活素材和經歷,周立波開始醞釀創作《山鄉巨變》。作品反映的是湖南益陽清溪村在合作化道路中所經歷的艱難曲折,成為中國鄉村題材的經典之作,影響巨大。故事的發生地清溪村也因此為一代代讀者所熟知,被譽為“山鄉巨變第一村”,并成為重要的文學地標。
歷經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沖刷,歷經從“脫貧攻堅”到 “鄉村振興”的建設發展,今天的清溪依然在新山鄉巨變中演繹新的故事和傳奇,產生巨大的現實意義和文學價值。作家余艷以一個新時代作家的身份,帶著新時代的創作要求和“新山鄉巨變”的主旨,來到清溪村這片充滿鄉土鄉愁、激蕩改革風云的現場,對清溪村的前世今生進行挖掘、再現,在歷史的維度中,再現鄉村振興坐標下、逐漸走向現代化的清溪村。這是一位作家對中國文化與中國文學在山鄉建設中作用、地位和價值的呈現,也是對文學經典的致敬。
基于敏感和自覺的時代意識,以及出身于小說家的文學歷練,余艷在報告文學的寫作領域一直獨具特色,在《新山鄉巨變》的寫作中也不例外,“從時代之變、中國之進、人民之呼中提煉主題,萃取題材”這一時代主題的激發下,她深扎到新時代山鄉巨變的現場,感知、發現、激活了這一主題的時代價值。
“在整個采訪創作過程中,讓我感受深刻的是‘立波精神’所催生的力量。”余艷從清溪村出發,足跡踏遍益陽的七個縣市區,她深刻地感受到這里始終有一種獨特的文化軟實力在引領人民奮斗。她在創作的時候,也不由自主地傳承了這種精神,從而使作品具有了“以人民為中心”“鍥而不舍追求寫作高度”的特征,被評價為“散發著一股‘新時代文學’的鮮活氣息”。
三新——
重回現場,續寫新時代山鄉巨變的故事
《新山鄉巨變》由四篇十二章和引子構成,綴有后記。
第一篇“新清溪”從周立波《山鄉巨變》的原型地清溪出發,展現了一個文學地標借助“文化軟實力”不斷鳳凰涅槃的故事;第二篇“新農村”寫的是由作家的人格和巨著沉淀的精神力量,在鄉村振興過程中所產生的輻射力和影響力;第三篇“新農業”生動揭示了傳統的農作方式蝶變為現代農業,以及智能智慧與生產、生活、生態、文化深度融合的歷程;第四篇“新農民”寫的是傳承著“立波精神”的新時代職業農民的命運變化和奮斗奇跡。共計32.7萬字。
那么《新山鄉巨變》究竟“新”在什么地方?
題材新。周立波的《山鄉巨變》是中國鄉土題材的經典之作。時隔六十多年,作家余艷重回現場,續寫新時代山鄉巨變的故事。作品抓住了“巨變”這個核心的主題,抓住了“互聯網+”這個核心特征,使本書成為較早書寫智慧鄉村的作品之一。
構思新。本書在歷史的維度中,挖掘和再現清溪的前世今生,描寫了鄉村振興坐標下,以智能智慧作引擎正邁向現代化的新清溪,被評論家認為“是個很好的構思選擇”。
寫法新。《新山鄉巨變》以互文的形式,通過周立波這條歷史的、文化的主線,以《山鄉巨變》里獨具“清溪”特色的人物和細節勾連全書,對應今天現實中清溪人的人生經歷和命運軌跡,完成了一場跨越時空的書寫接力。
立意新。本書反映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鄉村振興從1.0版到3.0版的歷史演變,展現了清溪——其實也是中國絕大多數村莊的變遷史,深刻揭示了一個既具文學功能又在現代化進程中具有標桿性村莊的示范意義、文學意義和現實意義。
意義——
收獲了從田地里拱出來的文字
時隔近七十年后,清溪村這個文學地標經過了一次又一次的“鳳凰涅槃”,又一次開始了“求新、求變、追求美好生活”的歷程,這也成為創作者描寫山鄉巨變的新時代畫卷的強大理由。余艷也就此展開了熱情興奮的書寫。為寫好這部作品,她在益陽農村生活了八個月,跑遍了七大縣市區,采訪了208位典型人物,余艷說:“這是一部以時代為導向、以人民為主角的作品。”
她走在立波先生當年走過的村村鎮鎮,村頭、地頭、灶頭,與農民交朋友,與他們聊家常,也同吃一鍋飯,聽生活變化的細節,一些幸福背后的故事就有了,一些深度的疑惑也得解了。
可是,采訪一段時間才發現,這個寫新農村巨變的題材,原本不適合她。“現代農村,已經是‘互聯網+生產+生活’,到了‘數字農業·智慧鄉村’時代。滿天滿地的智能、智慧,于我正好是短板。平日,我是連手機電腦都只能做最簡單操作的‘半科盲’。挑戰‘新山鄉巨變’,第一個字我就過不去!繞著走?可繞多遠都得回到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上,已經到了智能時代,選擇這題材,就得直面這個時代。”余艷沒有選擇放棄。
余艷的課題是必須面對智能時代的到來,哪怕是挑戰自己最不擅長的農村和科技相疊加的題材。她沒有辦法,唯一能做的就是用“舍得跑、挖得深”這個簡單又不輕松的方法。
從2020年開始,她深入到5G智慧小鎮、智慧農業第一村。這些當年周立波先生與人民群眾“三同一片”的地方,已經變成奮斗者的成功地、人民群眾的幸福地和數字鄉村的展示地。神奇的“紫薇云”讓蝦稻、柑橘等主打農產品變“網紅”;清溪村的“互聯網+現代農業”獨具魅力,讓廣大農戶實現“指尖上的豐收”……
她還深入到益陽大數據中心,看互聯網、物聯網將稻田、農事集中在指揮屏上;深入到種糧大戶、養蝦能手中間,看遙控器指揮無人機田間管理,還向農戶學手機APP上查看稻田、蝦田,溫度、給氧度。慢慢地,她在深入中找到了感覺,收獲了從田地里拱出來的文字,補齊新農村智能上的短板。
“同樣是巨變,兩次巨變的內涵是不一樣的。六十年前周立波回到家鄉寫下這里正在發生的巨變,六十年后同樣在這里又在發生新的巨變。兩次都是山鄉巨變,但兩次巨變的時候內涵完全不一樣。”沈陽師范大學教授賀紹俊評價說,“第一次巨變是在生產關系上的巨變,第二次巨變是在生產力上的巨變。余艷重點寫的是今天的巨變,歷史上的那場巨變則是寫進了周立波的經典作品《山鄉巨變》。余艷是將《山鄉巨變》作為比較的材料,通過比較可以看出兩次巨變的不同,也看出兩次巨變的連續性和遞進關系。”
余 艷,一級作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湖南省作協副主席,湖南省網絡作協主席。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理事,湖南省報告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著有25部個人專著,文學、影視作品共600多萬字。代表作有《板倉絕唱》《守望初心》《楊開慧》《人民,只有人民》《與共和國同齡》等。曾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徐遲報告文學獎、中國報告文學年度獎、湖南省“五個一工程獎”、湖南省報告文學一等獎等獎項。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