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周德義 時間 : 2017-05-19
分享到: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天”和“人”可以說是兩個最基本的概念,而“天”和“人”的關系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命題,是核心問題。宋代思想家邵雍說:“學不際天人,不足以謂之學。”言下之意,凡是做學問的都離不開研究天人之間的關系。
儒家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與核心,其對于“天”“人”關系的探討和“天人合一”思想的闡述也是最為全面、深刻的。戰國時期荀子提出“天人相分”學說。他認為“天”是與“人”相對立的自然世界,但是“天”與“人”又有關聯。一方面,天有自身規律,另一方面,人可以通過主動地認識自然,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制天命而用之”。漢代董仲舒宣揚“天人相副”“天人感應”,鼓吹有意志的天。真正明確提出“天人合一”的是北宋哲學家張載。張載在天、人關系的研究上獨樹一幟,承前啟后,以《孟子》《中庸》《大學》等經典之“性”“誠”“明”的理念貫通天人。
由《易經》開出天人關系的命題,經過幾千年的探索、充實和完善,可以說,“天人合一”的理念已經發展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基礎。用今天的話語闡釋,主要有這么幾層意思:
一是“天”和“人”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的。“人”既來自于“天”,也是“天”的組成部分。因此,“人”應當“知天”“敬天”“畏天”。
二是“天”和“人”擁有內在的超越性。在中國文化中,“天”是具有“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精神的“生生不息”的生命有機體,而不是純粹的自然之天的含義。“天道”“人道”源自“道”;“天性”“人性”出自“性”;“天命”“人性”皆為“仁”。故《論語》有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只有當天地精神內斂于心時,才能通過人的實踐活動彰顯“天”的萬千氣象。
三是“天人合一”思想表明人類應自覺地與天地自然環境組成生命共同體,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相互促進,通過全面協調發展,達到天人和諧繁榮的理想境界。
可以說,“天人合一”乃是中華民族貢獻給人類思想寶庫的珍珠和智慧。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上,沒有哪一種思想在今天像“天人合一”一樣地受到世人的青睞和關注?,F代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既給人類社會帶來了生機福音,也時有損害自然環境的披露,特別是由于對自然的無情開采索取,造成資源枯竭、物種滅絕、生態平衡破壞的現象,有的已經達到了嚴重影響甚至威脅人類生存的地步。人類決不能走與自然相互抵觸對立的路子,而要自覺地約束自己的行為,親和自然,“輔萬物之自然”,順勢而為,實現人與自然的良性互動,健康發展,共同建設人類生存發展的美好家園。
(作者系哲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南省教育科學院博士后指導教授)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