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周其運 時間 : 2016-04-20
分享到:
文藝著實是一個內涵豐富的寬泛概念,倘若將任何文藝形式的簡單演化形式所呈現的載體看作文藝的全部內容,從而將文藝內容人為收窄片面碎片化,本身就是一種對文藝本身的誤解與錯判,而這種行為的后果很可能是對文藝載體的誤判。
隨著文藝形式的不斷演化發展,很多形式逐漸細化衍生為新的系統分支,文藝載體也在不斷的更迭中呈現拉鋸式變遷。對于我國而言,比較深入人心的普遍觀念中的文藝形式也呈現的定式化格局,比較令人映像深刻的如戲曲的曾經的繁榮與今日不可回避的危機話題。
雖然可以用適應形勢需要作為一些文藝載體的變遷的口實,但很多經典內容長盛不衰,而許多所謂的貼上適應時代需求的冠冕堂皇的標簽的作品卻始終被人冷處理不得不讓人心存疑惑。
許多的文藝形式,比如曾經覆蓋率十分廣泛的評書,以及連環畫,后來逐漸冷卻,甚至銷聲匿跡,倘若說內容全然不夠出彩,毫無經典的片段可言,那么首先是不公允的。在我看來,許多評書內容精彩,表現形式及手法極其高超,考驗的是一種造詣水準,也是對于藝術拿捏的智慧,因而方能一方狹小舞臺呈現一片廣闊天地。而連環畫圖文結合,內容精煉,往往又主旨鮮明,是一種藝術形式的高度濃縮提煉后的精華所在,倘若一同被人為忽略,無非源于對于適應性的誤判,或者是一個時代需要反思的癥結。
實際當代隨著科技發展與環境空間的開放,展示的空間格局更加擴大,表達方式的選擇更加多樣化,然后文藝作品卻呈現簡單視覺的渲染而內涵乏善可陳的尷尬境地。
比較突出的如影視作品,即便同一個題材,在多年前并不充裕的環境下,依然成為經典,而時下的大空間卻只換來罵聲一片。就其緣由,并非真正無法呈現經典,而是拿捏中的誤差,所以更多的作品不是將精力用在作品的內在細節的打磨與刻畫,卻是一味的追求感官效果,甚至用輿論話題誤導受體,而在吸引眼球中博取商業利益最大化。文藝與商業的結合誠然是一種比較客觀的趨勢,但商品首先要以質量為前提,而文藝作品更需要質量作為耐以生存的紅線,否則不但會事與愿違,而且后果甚至是毀滅性的。
無法武斷的否認當今時代在文藝發展中所能夠獲取的更廣闊的空間,但也無法完全認可當今文藝形式的呈現方式及一些初衷的寄托路徑。對于大環境與小視角的反差,唯一需要做出注解的是文藝的廣泛性需要引起足夠重視,切不可將文藝的外延的脈絡人為閹切隔絕,否則,無論形式還是內容都會陷入同質化的局促空間,這無疑將是文藝的真正悲劇與危機所在。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