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瑜陽 時間 : 2016-03-25
分享到:
第三次讀完《伏羲之道》,已是在收到書的半年之后。張遠山先生出版的這套書,雖無大肆宣傳,卻在一群“張粉”和“老莊粉”之中掀起了熱烈探討。張遠山先生早年的各種小品文筆犀利脫俗,之后的莊學三書又令喜愛老莊之人眼前一亮,大呼過癮,此次的新作《伏羲之道》則一頭扎入華夏歷史的深谷,追溯老莊精神之本源、中華文化之源代碼,繼續打開我們的新視角。
初讀第一遍,驚嘆于本書圖片的豐富生動和各種闡述的新穎,讀罷覺腦洞大開,心潮澎湃,且并無太多理解障礙。此書對讀者并無要求,初次接觸此類知識的讀者也十分容易讀懂。
第二遍讀完之后,更嘆服于作者深入淺出、化繁為簡的能力。古今中外,凡被包裝得晦澀難懂的知識,往往是因其著述者也未能完全知其所以然,至少是無法融會貫通。張先生在書中卻能以極其通俗的語言,將長久以來玄之又玄的“易”和“卦”,解釋得清清楚楚。作為非學術界人士,我無權評論這些解釋是否完美無瑕,但這些內容前后呼應,有理有據,為讀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思路。
三讀此書,考慮得更多的,是張遠山先生展示給我們的追溯和探究真相的精神。若讀者也能追隨和運用這種探究精神讀張先生的《伏羲之道》以及其他作品,則逐步揭開華夏八千年知識中之謎團、弘揚中華之真德有望。
讀過《伏羲之道》,我曾跑到院子里去仰望星空。夜空中透過多年沉積的霧霾投射入我們眼中的星,和八千年前華夏民族上古祖先仰天所見的是否還一樣?空中之霾,和幾千年來重灌輸而輕探究的教育之霾,已令今日大部分人分辨不出星座的形狀,更不必說像華夏祖先那樣觀測出斗轉星移的規律。我們習慣了認為天文知識乃是天文工作者的事,今日極少人能說清楚甚至意識到,我們是從何時開始,變得容易就范于被灌輸的所謂知識。大部分時候,對別人灌輸過來的東西,我們基本滿足于想當然或知其然,已覺無必要去探個究竟。莊子《人間世》云:“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是以今日各種有“有用之用”的書籍充斥了整個市場,然而激發華夏民族探索種種真相的許多“冷門”知識就如“無用之用”一般不為人們重視。也許伏羲學也是“無用之用”,需要具相同價值觀的眼睛去發現其內在之大用。
今人懷念王國維和陳寅恪這樣的學者,不僅因為其學術成果,更是懷念那種不求名利、安靜而嚴謹的治學態度。當日王國維先生潛心研究甲骨文中所藏之殷周制度之時,陳寅恪先生考證柳如是生平之時,豈非都一度被當時的眾人當作“無用”呢。而當人們品味出他們研究之價值和意義時,又不得不感嘆這樣的治學精神已經遠去。幸而此時還有張遠山甘于長久地坐在冷板凳上,去探究被絕大部分人遺忘或忽視的真相,引導讀者共同思考。也好在我們看見了他埋頭研究二十載之后呈現給大家的《伏羲之道》。從張先生身上,我們喜悅地感受到,莊子精神猶存。
(《伏羲之道》 張遠山著 岳麓書社出版)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