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v id="wwmac"></nav>
  • <nav id="wwmac"><source id="wwmac"></source></nav>
  • 訪談您現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網>文學閱讀>訪談

    大地筆記之大寒之大地守望者:訪談錄

    來源:喬洪濤   時間 : 2014-08-22

     

    分享到:

      大寒

      大寒——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最后一個節氣。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300°時為大寒。《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中,解見前(小寒)。”《授時通考•天時》引《三禮義宗》:“大寒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謂之大……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

      大地的守望者

      ——大地沉思錄之訪談

      訪談人:老四 詩人、作家、《齊魯周刊》記者

      受訪者:喬洪濤 作家、農民、《大地筆記》作者

      老四:春、夏、秋、冬,二十四節氣,一本書,十幾萬字的文字,我讀出了“一塊菜園的二十四節氣歌”,你終于向自己的過去和未來做了一個小小的總結,一個自稱詩人的小說家的情感歸宿。為何要寫這樣的一本書?它的意義在哪里?是對自己過去的總結,還是對于現實的一種對抗?

      喬洪濤:我越來越覺得,一本書或者一塊地的命運,總是冥冥中和人有某些神秘機緣的。2011年,年過三十歲的我,在習慣了十幾年枯燥辦公室工作和寫作了十幾年之后,因為一個突然的想法和巧合的機緣,我和幾個朋友得以在城郊瓦河邊租種了一片土地,得到土地的那天,我有了好久沒有的幸福感和回歸感。我站在地邊上,放眼望去,仿佛看到了一片綠油油屬于我的莊稼,我激動地在田塍上用腳步量來量去,甚至拙笨地畫了一張平面栽種圖,來滿足我的一塊田園的美好烏托邦設計。

      那時候,還沒有寫這本書的想法。寫書的想法是在種地的過程中一點一點的產生的。2001年至2012年,那塊地我堅持種了兩年,兩年之后,突然來了一群拿著尺子、戴著頭盔量地的人。很快,那塊地被城市擴張征用,現在變成了一個五星級大酒店的地基。那一段時間,我一邊艱難地勞作,一邊在重讀梭羅的《瓦爾登湖》和葦岸的《大地上的事情》,站在土地上,看著前輩的足跡,我有了寫寫這塊地的沖動,當我提筆寫下“立春”這兩個字的時候,我的靈感和情緒被激活了……其實,那時候,還僅僅是抱著一種筆記記錄的心態,所以,2012結束了種地之后,我才寫完了春季。之后,擱筆一直到2014年春天。2014年,我的小說寫作遇到了新瓶頸,我處在寫作的痛苦和生命的困惑之中,不能自拔。常常一個人在田地里發呆。我回想起這些年來的閱讀,想起那些小說之余我零零散散寫過的幾十萬字的散文,受到《人民文學》“非虛構”寫作和新散文“在場”主義的啟發,我突然覺得我的散文觀應該發生巨大的改變——我厭倦了那些無病呻吟的濫抒情、千篇一律的游記說明和一段故事加哲思的所謂“美文”,突然感覺,文字、語言甚至情感對于散文都不重要,散文最重要的應該是作家的生命和寫作態度,是一種作家精神和情懷的展現。這讓我的頭腦思路瞬間清晰起來,一本屬于中國的《瓦爾登湖》的樣子在我的腦海慢慢浮現,我要以身體力行的靈肉體驗,貼近大地,以“在場”的姿態,寫一部大地之書,這本書的意義不在于它的內容,而在于它的象征意義和作家的生命觀的呈現。

      這個想法讓我激動,這是通過向大地致敬、向經典致敬,完成我對自己以往散文寫作以及當前“泛散文”寫作的反叛和批評,實現我自己散文寫作的涅槃蛻變和自我拯救,這是我第一次如此自覺、如此雄心勃勃地進行散文寫作,我想這將是我散文寫作的總結和新起點,也是我文學觀甚至生命觀的里程碑式的轉折點,我也期待,它會帶來我小說觀念的改變,打破寫作和生活的瓶頸,進入一個新的未來。

      正如您所說,這是一個詩人小說家和散文家的情感歸宿,是對過去的小結和對未來的開啟,這本書對我個人的意義甚大,當然,我也希望,這本書對其他人也會產生意義。

      老四:劉亮程《一個人的村莊》之后,這幾年,梁鴻的《中國在梁莊》、熊培云的《一個村莊里的中國》等等,仿佛是對過去生活經驗和現實中國的一種總結。你的總結和他們有何不同?

      喬洪濤:任何一個人的經驗都是不同,任何一個人的書寫也都是不完全相同的。二十世紀末,劉亮程扛著一把鐵锨這里挖挖、那里戳戳,把《一個人的村莊》奉獻給我們的時候,讓我們大吃一驚:散文原來還可以這樣寫!那種散文的思維和寫法,是劉亮程獨家所有的,震撼了散文界。到梁鴻、熊培云,包括喬葉的《蓋樓記》《拆樓記》和李娟的《夏牧場》《冬牧場》,被冠以“非虛構”的寫作,作家以在場的身份,深入生活、體驗生活、描摹生活,其實這不就是“報告文學”嗎?但我們讀來為什么和報告文學不是一個味兒呢?我覺得主要是作家身份介入的方式不同,以往的報告文學,總是在傳遞正能量的前提下變成了歌功頌德的文體,每一字一句都是端著的,而“非虛構”是放下身段,用一個“知識分子”的“人”的標準去寫作,這標準不是道德標準、不是政治標準,所以這樣的散文就帶來了真正的震撼感。他們用這種態度、這種筆法去總結現實中國和生活經驗。

      《大地筆記》與他們還有不同。大地筆記不是總結,也不是啟發,它的姿態是與地面平行的,忠實于記錄,它側重的不是文字表現的是什么,更看重的是作家的生命狀態和思想狀態,以及精神狀態。它要表現的是現代文明下人與土地的緊張關系,是對一種生活方式的懷念和追憶。

      這本書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更多的它屬于一個人的生活記憶,是私家筆記。而且,總體看來,它的結構和體例也有很豐富的變化,春部是描寫記錄,夏部是詞條解說,秋部是回憶渲情,冬部是沉思自省。

      老四:這是一個80后的鄉土經驗,土地對于我們來說,既是那么遙遠,又無比親近,這是揮之不去的身份烙印。土地之于你意味著什么?你是如何超脫于前輩,又向前輩妥協的?那些已經逝去的鄉土經驗,如何在你的現實生活或文字世界里死而復活?

      喬洪濤:一個出生于鄉村的80后,經過個人努力,被時代裹挾,來到了城市,告別了土地。我們80后這一代大概可以稱得上是過渡的一代或者斷裂的一代,我們吃土地的奶長大,又背叛土地,逃離土地,最后再思念土地、回歸土地。我們上一代,他們一輩子屬于土地;我們下一代,他們一輩子屬于城市。在這個夾縫中,時代的變遷施加于個人的敏感,必將產生這個類別的記錄者和書寫者。我是,你也是。我以散文和小說為工具,你以詩歌為工具,本質是一樣的。

      土地之于我,意味復雜,難以說清。在我所有的文字中,幾乎都有這樣的情結表達。我們的前輩和我們的區別在于,他們一心種菜種田,他們看重的是秋天的收獲;我們一邊種菜,一邊左顧右盼,寫作表達,我們看重的是春天播種夏天陪侍,秋天的收獲我們并不在意。因為,收獲換來的效益是父輩的目的;我們的目的并不是物質的收獲。這算不算是一種超越?

      至于那些逝去的鄉村經驗,許多我都親自參加過,比如割麥、曬麥、澆園、賣菜……它們成為我記憶中的深刻而美好的部分,一旦我再一次接觸土地,它們便全都復活起來,應用起來,我只是忠實記錄下來,就可以成為鮮活美好的文字。

      老四:過去—現實的交錯,即過去的鄉土記憶和當下的南坡生活的回環交錯,顯示出你無時無刻不在試圖重現記憶中的情景,而又對一些散亂的故事抱有懷念的敵意。要表達什么?或者說為什么要用過去的矛來擊打現實的盾?

      喬洪濤:面對一塊現實的土地,你無法不喚起舊時的鄉村經驗。具體說來,是面對魯南茶棚村屬于我的土地,不得不回憶起少年時魯西南喬辛村的鄉土記憶。《大地筆記》春部我完全忠實于當下土地的描摹,從夏部到秋部,我改變了寫法,不再僅僅言說當下,我把過去的土地記憶和之前狀態下所寫的鄉土敘事加進來,使二者形成互文對比,正如您說的,既無時無刻不在試圖重現又懷抱有深深敵意,正是這種矛盾,帶給我困惑、思考、掙扎和突破,這也正是我人格的分裂和精神的迷惘處,也正是這本書得以產生的原因。

      老四:南坡——構成了當下社會的一個烏托邦,或桃花源,讓人向往,這是你一個人的烏托邦,我也想進去,經營自己的過去和未來,可惜我所生活的世界見不到田園——走十里地才能到城鄉結合部,而那里遍布工廠和塵埃,再走不知多久才能遇見農田,而那些農田又是那么脆弱,麥苗上附著著化工廠排出來的顆粒——我們是最后一代腳踏兩條船的人,一腳在鄉村,一腳在城市,回不去鄉村,進不了城市。如何理解這種雙重身份?刻意向城市的核心扎堆,和向土地回歸,兩者有著怎樣的聯系?你是如何“扎堆”,又如何“回歸”的?

      喬洪濤:我們這代人的身份復雜,在上面我已經說過。這不是我們個體的問題,是一個群體的掙扎。這種掙扎必然伴隨我們的生命存在,直到終結。我們這代人書寫者特別多的原因也在這里,他們對身份的不認同感、雙向的掙扎感,產生了焦慮,這種焦慮襲擊者他們的心靈,讓他們急于表達。

      我和你的“扎堆”和“回歸”是一樣的。當然,你比我“扎堆”的更深入,直抵省城;我比你“回歸”的明顯,我擁有了一塊你家鄉的“土地”。

      老四:每個作家心里都住著一個陶淵明——如何理解作家和土地的關系?是文字的過分依戀,還是內心情感的肆意表達?

      喬洪濤:陶淵明為我們描寫了一個“世外桃源”,他自己本身以自己的言行也成為中國心靈中的一方“世外桃源”。我們心中都有他的影子,都有“東籬”,都有“采菊”,也都有“南山”。你我讀大學時都讀的中文系,中毒尤深,所以說,我們兩個算是一個極致典型——受陶淵明們蠱惑選擇了學中文,學了中文又進一步堅定了陶淵明的“世外桃源”。

      作家與土地,一個永遠說不清的話題。

      老四:菜園是一個世界,我父親種了一輩子菜,我的童年、少年就是在菜園里度過的。我了解菜園里的幾乎所有故事,而今,我已有一年未去菜園,或者早已生疏。種菜,收獲多少?你的餐桌有何改變?

      喬洪濤:我父母也種過多年的菜園,這兩年種菜,收獲的并不多。收獲一點黃瓜、茄子、辣椒,不是被蟲子咬了,就是歪瓜裂棗,老了壞了。多的時候,也收回來分給左鄰右舍來吃,大家都驚喜地說是“綠色食品”,“有機蔬菜”。這可見,非綠色食品和無機蔬菜霸道和擴張的程度。我家的餐桌在那兩年里有一點點的改變,但我也是一個隨遇而安的懶人,原則性并不強,吃自己種的菜會有一種幸福感,吃超市里買回來的菜也會有一種幸福感。土雞也吃,肉食雞也吃;螞蚱也吃得,喂養的肥魚也吃得。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费特黄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一,天天操天天干天天舔,国产午夜亚洲精品不卡免下载,欧美日韩视频一区三区二区
  • <nav id="wwmac"></nav>
  • <nav id="wwmac"><source id="wwmac"></source></nav>
  •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免费的野战视频|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日本va午夜中文字幕一区| 99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麻豆| 男女啪啪免费体验区| 妞干网2018| 人妻内射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人妻少妇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男女午夜性刺激| 在线视频网址免费播放|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精品字幕 | 久久久久777777人人人视频| 青青草原在线视频| 欧美添下面视频免费观看| 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左线 | 国产精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国产在线观看| 一本久到久久亚洲综合| 男女猛烈无遮掩免费视频| 大地资源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成人网| 无遮挡很爽很污很黄在线网站 | 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中国男同videos| 精品卡一卡2卡三卡免费观看| 女人笫一次一级毛片| 亚洲精品第1页| 网址在线观看你懂的| 日韩电影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日韩欧美|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在线观看| 717午夜伦伦电影理论片| 最近高清日本免费| 国产免费av片在线播放| 中国一级特黄**毛片免| 老司机在线免费视频| 妇乱子伦精品小说588| 亚洲欧美日韩色| 黄色永久免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