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湖南作家網 時間 : 2023-11-08
分享到:
(10月27日-31日,十三位外地湘籍作家應湖南省作家協會的邀約回到家鄉,談文學,敘鄉情,為湖南文學事業發展建言獻策。)
“您出生成長于三湘,立身揚名于業界,是家鄉的驕傲與榮光,特邀請您參加這次盛會,希望您能撥冗回家看看。”10月10日,一份飽含溫情的邀請函從湖南省作協出發,跨越山海,來到身處湖南省外各地的湘籍作家手上。“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我們翹首以盼。”
為進一步繁榮湖南文學,加快湖南文學高質量發展,提升湖南文學影響力,湖南省作家協會于10月27日-31日舉辦“作家回家”活動,希望將外地湘籍作家邀聚一起,為湖南文學精準把脈,為作協工作獻計獻策,為湖南故事抒寫華章。
(湖南省作家協會黨組書記胡革平陪同作家們來到益陽清溪村、長沙銅官窯古鎮等地采風。)
10月27日,張品成、唐池子、盛可以、艾瑪、藍紫、李傻傻、譚旭日、龍其林、帕男、嚴彬、葉耳、葉臨之、鐘二毛等十三位外地湘籍作家赴約回家。“我等待這一場邀約太久了!”“一定要回來。”“無論我身處何地,我始終覺得湖南是我的根。未來的寫作道路,我不再孤單。”他們感嘆,近鄉情怯,回到家鄉讓人感懷至深,而一切的遠行都是為了回家。
27日,湖南省作協黨組書記胡革平、省作協副主席馬笑泉、毛澤東文學院管理處副主任紀紅建、省作協組聯部干部容美霞等陪同作家們來到益陽清溪村,在明媚秋光中感受文學村莊的魅力;28日,來到毛澤東文學院,參加“作家回家”活動歡迎儀式,暢敘故土鄉情和文學情懷,為湖南文學事業發展建言獻策;29日,在書堂山歐陽詢文化園感受楷圣故里的唐風古韻、翰墨飄香,在銅官窯古鎮穿越一面面歷史的銅鏡,觀看大型地方史詩劇《天寵湖南》,沉浸式體驗湖湘大地一段段絢爛的歷史;30日,趕赴長沙縣松雅湖、黃花鎮、果園鎮、金井鎮,追尋紅色記憶,探尋新農村變遷,觀摩未來科學城……
(作家們在書堂山歐陽詢文化園、銅官窯古鎮、松雅湖、黃花鎮、果園鎮、金井鎮等地采風。)
5天時間里,作家們在故鄉的土地上行走,談文學,敘鄉情,述說與故土的心靈鏈接和情感羈絆。來聽聽他們的心聲——
藍紫(詩人,現居云南):
這次作家回家,省作協的活動負責人員貼心周到,幾天的采風日程安排緊湊,收獲頗多,見到了神交已久卻是初次見面的老鄉文友,也認識了新的朋友,感動、幸福、溫暖是此次回家之行的關鍵詞。
回家之行中,山鄉巨變第一村——清溪村讓人眼前一亮,因為一部文學作品帶火了一個城鎮,文學的力量讓人贊嘆。中國當代作家簽名版圖書珍藏館清新明亮,作家書屋別致典雅,茶子花街的別樣風情,古色古香的天意木國,別具風味的擂茶、美食,所到之處皆讓人流連忘返。其次還有銅官古鎮讓我領略了家鄉深厚的歷史文化,在飛行影院體驗光影中的三湘名勝,在演出中感受中華民族的歷史脈絡,以及田漢文化園、果園鎮、松雅湖、江背鎮、金井鎮之行,每時每刻都是美好的回憶。
我在外地寫作已有18年,無數次回到家鄉,也數次在長沙因事駐足,但都因為行色匆忙,也沒機會到省作協看看。這次回家,圓了一個多年的心愿,雖是第一次回到作協,回到家,但那種莫名的親切是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感受不到的。
總之一句話,與家鄉的文友、看家鄉的美景、吃家鄉的美食,真乃人生快事也。再次感謝省作協,感謝此次活動的所有工作人員,希望以后還能有機會再次回來。
艾瑪(作家,現居山東):
謝謝湖南省作協策劃湘籍作家回鄉活動,我很高興能在最好的季節回到家鄉,再次吃到了家鄉米粉,看到了盛開的木芙蓉,一場細雨后,我還聞到了空氣里淡淡的香樟的味道,這一切都讓我感到親切。
最難忘的還有高速公路兩邊剛收割后的稻田,以及小鎮街邊道旁樹下,長勢很好的白菜……許多美好的細節,喚醒我內心深處的記憶。家鄉也在變,每次回來都能看到些變化,我衷心希望家鄉越變越好。也深深祝福珍惜土地的家鄉人,越過越好。
葉臨之(作家,現居天津):
近日,我參加了湖南作協的“作家回家”活動,感受到了近些年來家鄉文化發展的巨大改變,這次活動由湖南作協組織,是一次全新的創舉,這為了發展家鄉文學事業的舉措,體現了家鄉作協領導的拳拳之心,讓我很是感動,由衷敬佩。
湖南深處南方內地,因為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湖南人堅韌不拔的性格特征,不怕困難,不在乎一時的得失,作為湖南中部地區出生的我,這讓我也養成了堅韌的性格。湖南有偉大的文學傳統,這偉大的文學傳統薪火相傳,影響著一代代的湘籍作家,它同樣滋養了我,使得我終生受益。
我作為湖南作家中的新生代,會長久地關心家鄉文學,“月是故鄉明”,倘若它日家鄉需要,我必定與其他在外的湘籍作家一樣回鄉鼎力襄助,義不容辭。
葉耳(作家,現居廣東):
回家是為了更好地出發。這次省作協邀請我的回家之旅,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家鄉的人文風景和濃濃湘音與辣味。我回到了自己生活的家鄉,也回到了這個曾經點燃文學夢想的地方。
行程一周,幾乎每天都行走在故鄉的路上,萬種風情,盡在眼底,每一種行走都讓自己收獲滿滿。看故里風情,嘗故鄉地方滋味,聽歷史的山河鄉音,作為湖南人,感到敬佩時也頓覺內心的驕傲。與其說,這是一次回家,不如說,這是一次文學的集結,一次文學的燃燒。我們在故鄉的大地上再次用湘音的密碼打開自己。兩個字,舒服,三個字,真的爽。
故鄉的變化真大,無論是城市,還是鄉下,都因為一種文化的參與,而呈現了一種生活的人文色彩。山鄉的巨變正在修補著大地與泥土的最美風景。祝福湖南,祝福我生活的地址。
帕男(作家,現居云南):
絕大多數作家往往從故鄉出發,建構起自己的文學王國,他們從故鄉汲取的遠遠不止山脈河流、草木風物、人物掌故、民俗風情,更從歷史積淀、地域文化、精神氣質中涵養出作品的精靈,和故鄉保持著血脈聯系,我也不例外。
得湖南作協之邀,如今回家,一是因為眷念,二是因為需要。欲與文學再次重逢,就必然走這樣一條回家路,回家是一種準宗教。雖然離開湖南30多年,但我的心一直都在,湖湘文化和文學湘軍是我在外打拼的底氣。
感謝文學,感謝家鄉,感謝惦記,感謝“作家回家”獨到的創意,感謝為此付出的每一個人。惟愿以文字報答,不負此行。
嚴彬(詩人,現居北京):
湖南是我的基因之一。當我身在北京感到孤獨,或是我回到家鄉,從長沙火車站下車,走在長沙的土地上,我的腦海里常常會浮現出曼德爾施塔姆的那一句詩:“我回到我的城市,熟悉如眼淚,如靜脈,如童年的腮腺炎。”
對我來說,我的家鄉湖南瀏陽,我生活成長至十八九歲離家讀大學之前的那些時光,是我詩歌和散文寫作最重要的源泉,是深沉的永難背叛的情感。我的許多詩歌、散文,是在對瀏陽河沿岸的土地、稻田、柳樹和樟樹杉樹的記憶與想象,對親人和鄰居的情感,在回憶我的童年往事中完成的。我也常常在思考,我該如何書寫它,為此我寫過一本散文集《瀏陽河往事》,并將我的許多詩篇置于這樣一個名字下面。
作為一個身在北方已經十八年的寫作者,在外面我是異鄉人,是流離者,但好在我是有鄉愁的人,我的身心還有那塊凈土,也許以后再無他處可行,我還能收拾行囊回到瀏陽吧……
(記者 李婷婷)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