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湖南作家網 時間 : 2020-10-20
分享到:
本網訊(記者 陳欣) 10月19日下午,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小說家弋舟受邀在毛澤東文學院為湖南省第十九期中青年作家研討班、第九期新疆作家班學員授課,授課主題為“與當代經典相遇”。
弋舟是是西北大學客座教授、碩士生導師和《延河》雜志社的副主編。他獲獎無數,包括七屆魯迅文學獎,第三、第四屆郁達夫小說獎,首屆中華文學基金會茅盾文學新人獎等。在創作中,他有著拂去生活表象直抵核心的能力,并不回避人性的幽暗和荒涼,更以執著的耐心求證著責任和療救。
授課現場
弋舟講授“與當代經典相遇”
講座以“與當代經典相遇”為題,弋舟從個人閱讀創作經驗出發,以先鋒作家代表格非為個例,結合自己的文學觀念,詳細剖析了一部當代作品成為經典的生成路徑和評判標準。他說,當代中國的作家們都在勤奮地寫作,這是文壇期刊化的必然結果,也是文學繁榮的佐證。相較之下,身為昔日先鋒文學代表者之一的格非,作品數量并不算多,但均衡、穩定、有節制的文學品相,為其積累了良好的文學口碑。事實上,檢驗一個作家的生命力,很重要的一項指標,就是其對于后來者的說服程度。所謂文學的傳承,便是因此而發生的。多年來,格非不憚冒著將小說藝術“工匠化”的風險,從學理上、教條上,以一種精密分析的、科學的態度尋找和勘探著小說藝術的規律。這是一個穩步前行,能寫得更好、走得更遠的一流小說家應具備的。三十年來,格非似乎特別留意自己的變與不變。在《變與不變》的自序里,格非坦陳:“編訂、翻閱這些舊作,雖說敝帚自珍,但多少有點陌生感了,也時時驚異于自己寫作在幾十年間的變化。”從覺得“幾乎沒有什么需要改變的”,到“時時驚訝于自己寫作在幾十年間的變化”,這其中,既能令我們領受到歲月給予人的那份唏噓之感,也能令我們捕捉到一個杰出小說家寫作生命的奇妙軌跡。談到寫作,弋舟指出,寫作是一場生命的修行,我們要在寫作中調整自己的人格,好的小說家幾乎是一提筆,就找準了小說藝術的正途,在小說藝術的觀念上,就已經“三觀正確”。
課后,弋舟鼓勵學員要有追求經典和成為經典的愿望和勇氣。他還與學員就小說的審美、語言和人物塑造等問題進行了互動交流。
授課老師簡介:
弋舟,當代小說家,中國作協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入選中宣部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西北大學客座教授、碩士生導師。現任《延河》雜志社副主編。歷獲第七屆魯迅文學獎,第三、第四屆郁達夫小說獎,首屆中華文學基金會茅盾文學新人獎,第二屆魯彥周文學獎,第六、七、八、九屆敦煌文藝獎,第二、三、四、五屆黃河文學獎一等獎,首屆“漓江年選”文學獎,2012年《小說選刊》年度大獎,第十六、十七屆《小說月報》百花獎,第三屆《作家》金短篇小說獎,2015年《當代》長篇小說年度五佳,第十一屆《十月》文學獎,以及《青年文學》《西部》《飛天》等刊物獎。多次入選中國小說學會年度排行榜、收獲文學榜等重要榜單。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