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湖南作家網 時間 : 2018-10-23
分享到:
本網訊(記者 陳欣)10月22日上午,文學評論家郭艷受邀在毛澤東文學院為湖南省第十七期中青年作家研討班和第七期新疆作家班學員授課,他以“城市、鄉土——中國文學的現代性表達”為題,為學員們講授了一堂精彩的文學課。
講座現場
郭艷曾經從事現代文學研究,這使她極具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史料鉤沉功力。在魯迅文學院長期的教研工作中,她接觸的是生動新鮮、不斷生長的當代文學,這又使她的評論始終保持了鮮活的在場感。她是一位執著追索具有現代個體身份意識和健全現代精神人格的批評家。主持和參與了多個中國作協重點扶持項目,在文學刊物推出批評專欄文章,曾擔任魯迅文學獎、五個一工程獎、《人民文學》獎等獎項的評委。
郭艷講授“城市、鄉土——中國文學的現代性表達”
郭艷指出,小說文本承載的人性特質、人文精神和審美意蘊在傳統中國更多的是由文學中的詩歌、散文來承擔的。小說記錄街談巷議,講述通俗故事,開始承擔史詩功能,重塑人的心靈鏡像。從自身的地位和功能性上來說,日漸從俚俗到雅正,從娛樂性向更高的審美性發展。中國現當代文學敘事,非常直接的反映了當時社會最主流的精神狀態。民族苦難和社會轉型之步履維艱,苦難不幸的鄉土生存經驗,審美意義上的中國鄉土,轉型社會中“農”的敘事。中國傳統四民結構被打破之后,中國社會在現代性的進步中極快的走向了新型文明樣態。在中國城市化過程中,農民離鄉、進城創業,這些農民工的遭遇就是近三十年中國社會主流人群的遭遇。中國現代城市和古代城市絕然不同,也不等同于西方現代城市。古代城市中的人和廣大鄉土社會中的人同屬一個穩定的鄉土文化心理結構,有著同構的政治、道德、倫理、情感和審美取向。現代城市則是商品意識和物質消費主義日漸成為主流價值取向,自由、平等、文明、價值多元等現代文化和文明方式。
在談到當下中國寫作現狀時她說,當下中國寫作的社會情境和以往時代具有本質性差異,現代個體存在感日漸清晰,在審美現代性的維度上作家個人主體性日益彰顯。更多后苦難時代成長的寫作者摹寫當下現代個體平庸生存的具體鏡像,并企圖對這種新的現代生存方式進行打量與剖析,描述其中被物化的現代人日常的生活圖景與精神困境,其最突出的價值和意義在于重建現代世俗生活精神的合法性,尋求中國現代社會從傳統向現代轉型的意義和價值訴求,顯露出中國當代文學自身的現代性美學特征,且在更大范圍內將持續對漢語寫作產生質變性的影響。
課后,郭艷與學員進行了互動交流。
授課老師簡介:
郭艷,筆名簡艾,安徽舒城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博士,文學評論家,文聯第十屆全委會委員,魯迅文學院教研部主任、研究員。為國內重要獎項魯迅文學獎、五個一工程獎、《人民文學》獎等獎項的評委。已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南方文壇》《天涯》《當代作家評論》《小說評論》《文藝報》等學術報刊及文學期刊上發表論文、隨筆、小說等百萬字。出版批評專著《像鳥兒一樣輕,而不是羽毛:80后青年寫作與代際考察》,《邊地想象與地域言說——魯院文學現場批評小集》,出版長篇小說《小霓裳》《青銅鼠人》。長期負責魯院的教學組織管理工作,主持魯院高研班的研討,推進形成獨特的“魯院風格研討”和中外交流的重要平臺“魯院論壇”。主持和參與了多個中國作協重點扶持項目。在文學刊物推出批評專欄文章,是當下文學現場活躍的批評家之一。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