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文藝報 | 徐健 時間 : 2018-09-10
分享到:
8月24日,由中國作協創研部、四川省作協、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聯合主辦,《當代文壇》編輯部承辦,眉山市文聯協辦的2018年中國文藝理論前沿峰會在成都舉行。中國文藝理論前沿峰會迄今已連續舉辦了13屆。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四川省作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侯志明,中國作協創研部副主任李朝全,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黨委書記、主任武寶瑞,以及來自20余所高校、科研單位和10余家期刊的70余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
李敬澤在講話中說,文學理論如何更好地傳承、發展、創新,這是新時代的重大課題。理論的生命始終來自時代,來自人民的實踐,實踐為理論發展提供源泉,同時人民的生活經驗也需要理論的指導。新時代為理論的發展提供了土壤,中國文學理論在新時代必將迎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在以“新時期與新時代:文學研究的傳承與創新”為主題的三場學術討論中,與會專家學者分別就“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批評的建構”、“文學理論如何面對新時代文學”、“中國文論的時代創新”、“新時代背景下的作家與讀者”等具體議題進行深入探討。大家認為,從新時期到新時代,文學研究是一脈相承的。在新時代,文學創作需要創新,文學理論需要更新,文學批評也需要刷新。無論是文學創作、文學批評,還是文學理論建構、文學受眾研究,都面臨著全新的境遇。文藝界要努力建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批評,構建有中國底蘊、中國特色的文藝理論思想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
在新時代,文藝理論的發展需要繼承優秀的傳統,同時面對時代語境進行新的創造。李朝全認為,不同的時期,文學研究總是在不斷地傳承與創新。我們要在批評性揚棄的基礎上,傳承古今中外各種文學文化研究的方式方法、技術技巧,再結合時代發展和文學自身發展的實際,創造出新的理論批評方式方法,并運用新的媒介、載體及途徑,創造性地開展文學研究。文學研究無論如何變動不居,總存在著萬變不離其宗的基本原則與規范,比如從文本出發、知人論世、關注讀者接受的維度等。
文學批評是促進文學發展的重要一翼,也是批評家們一直未曾停止思索的問題。上海師范大學教授楊劍龍認為,批評家不僅要梳理和研究文學發展的歷史,更要敏銳地關注和研究正在發生與變化著的文學現象與文學創作。在新時代背景下的文學批評應該堅守審美性評價,堅持一種詩意的閱讀、藝術的閱讀,同時在此基礎上注重文學批評的文學史視閾、理論化視閾、現實性視閾,打開文學批評的廣闊空間。文學批評家應該堅持職業操守、注重審美閱讀,以對作家、讀者和社會負責的姿態,真正推動文學事業的發展與繁榮。
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文學批評,都需要理論家、評論家們靜下心來,發現問題,整理素材,進而試圖去解決問題。華東師范大學教授陳子善談到,文學理論研究、文學批評需要有全局的視野,需要新的視角。比如對現代作家的研究,很多人只關注他們在現代階段的創作,忽略了他們更早期的創作狀況,對他們的價值發掘研究得還不夠。只有進行全面梳理,才能更加準確地知道一個具體的文學現象、作家作品在整個文學史上的價值。這種詳細梳理的工作,需要一份耐心和定力。
針對有些文學理論批評同文學現場疏離的現象,不少與會者認為,應該提倡理論批評回到“現場”,重塑理論批評與文學創作之間的緊密聯系。南京師范大學教授何平談到,新世紀以來,“文學”的邊界和內涵已經發生巨大變化,文學理論批評的創新必須重審和再思文學內部、文學和其他藝術、文學和社會生活各方面的關系,進而以此為起點展開文學批評實踐和理論創造。
在當今這個時代,現實的變化之快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如何全面、深刻地把握現實,成為作家和批評家共同遭遇的難題。《揚子江詩刊》副主編徐曉華談到,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有一種把握現實的能力、路徑與方法。它要求作家、批評家能夠在復雜紛紜的幻象中發現現實、理解現實,進而將碎片化的現實連綴和重塑為真正的文學意義上的現實。這種能力的獲得,基于作家對現實和時代的執著關注、對價值與意義的執著探尋。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