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王振耀 時間 : 2016-01-11
分享到:
人們閱讀《大清相國》,多從做事做官角度思考。其實,此書更大的意義是對我國古代體制進行全新角度的解讀。這是超出清官、好官的解讀,是對于體制鞭辟入里的分析,是一部難得的富有政治哲理的文學著作。
一個王朝內部如何運轉,君臣關系如何處理,其人文故事、交往細節,往往為我國傳統文化所特別注重。不過,每個時代對于前朝故事的描述,往往是依據對于自身時代的理解去重構歷史的,歷史的細節與現實的理解往往有相通之處。陳廷敬作為康熙朝50余年的名相,其揭時弊、倡清廉、恤百姓之多個細節,為作者所特別描述。人們最受感染的,往往是主人公濟世救民的情懷。
同一本書,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閱讀角度,而理解的方式也不盡相同。筆者曾在民政部救災救濟司擔任過八年司長,參與了汶川地震救災應急管理全過程。本書給我的第一個震撼首先是作者對于陳廷敬救災見解的陳述。作者將歷史的真實性納入作品,典型塑造的同時著墨行政管理技術的細致描繪,這是一部文學作品的難得之處。清朝自然災害管理,尤其是康乾時代,其財政十分之一往往拿出來救災,并且形成較為細致的救災標準,救災的程序性管理優于前朝歷代,這是災害史學界的一個發現。但是,將清代災害健全管理的過程通過生動的典型來描述,從行政管理技術細節上進行細膩的過程分析,使文學作品帶有歷史細節的真實,確屬難能可貴。“地方上受災,清查災情,大約需要費時三個月。從省里上報朝廷,大約費時三個月。朝廷審查,大約費時四個月。朝廷又命各地復查,又得花三個月時間。再等朝廷救濟錢糧,至少得一年半,有時會拖至兩年。”(《大清相國》,第174頁)這一生動的描寫,將災害行政管理的弊端描述得如此清晰,給人以深刻的啟迪。而其改革的思路,則更值得注意,這個辦法就是救人為主,盡速報災,火速下撥救濟錢糧,然后再進行核查。而不是先行核查,各級周旋,拖延時日,然后下撥救濟錢糧。其實,即使發生在2005年前后的我國救災四級應急響應體制建設的基本原則,也是同樣的邏輯。
國家管理,金融為要。在古代,鑄錢時輕時重,往往因情勢而定。但書中所寫的康熙朝的制錢輕重,卻有著關乎國家安危與民生的重要性。古代以銅制錢,銅價與錢的輕重,客觀上有著基本關聯。清代市場經濟發達,銅錢過重,就存在著將銅錢化銅以賺銀兩的可能。但朝廷決策,往往沿襲舊制,再加上個別官員圖謀私利,反而使一些積弊日益加重。即使帝王出于好心,做出決策,往往會產生事與愿違的效果。如何將如此技術性的管理化為翔實的細節呈現出來,客觀上具有相當大的挑戰性。在作者筆下,關乎清廷命運的這場幣制改革,包括工匠的工錢測定與各個環節的管理,所有細節,計算得相當精確。人們閱讀這部作品,某種程度上相當于在學習古代的金融知識。在這里,文學與專業知識的融合,簡直是天衣無縫。
中央與地方關系,特別是皇帝與地方大員的關系,是本書刻畫的一個重點,但作者卻開辟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定位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同時跳出傳統意義的反腐敗邏輯。在中國的體制中,如何管理遼闊的疆域,是一個相當大的政治挑戰。秦漢以后,體制基本定型,清代并不例外。由于實行中央集權,地方又要處理許多特殊事務,往往需要進行各類權變,同時又會自然生出一定的行政創新。朝廷如何看待地方的創新,中央權力與地方之間如何形成較為良性的互動機制,是該書所探索的又一個重點。書中所描述的山東、山西、云南、浙江四省的案件處理,屬于四個不同案例,又是從不同的角度來層層深入。通過系列的典型案例告訴我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缺乏公開競爭的體制中,如何才能展現一個地方官員的才能?迎合上意,調整管理,甚至造假違法,以矯俗干名,在官場中屢見不鮮。書中的幾個案例,重點恰恰不是描寫腐敗的地方官員,而是不腐敗甚至十分清廉的官員,只為了自己的仕途,違規違法,淪為誤國害民的大奸。作者告訴我們:做官的貪利只是小貪,貪名貪權才是大貪。
康熙一朝,平定三藩,收復臺灣,拓展疆域,文治武功,數不勝數。在這些事件中,毫無疑問,陳廷敬都是重要的參與者。但作者不取宏大事件,而取牽涉國家管理至關重要的體制問題,以全新的視角來分析,以鮮明的形象來展現,蘊含著深邃的政治哲理。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公益研究院院長,曾任民政部救濟救災司司長)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