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網 時間 : 2014-11-27
分享到:
非常高興有機會來討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話題。我認為,核心價值觀的提出具有特別的意義,這一點毋庸置疑。我們國家自改革開放以來,生產力不 斷發展,生活方式不斷變化,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可以說中國正在日新月異地前進。在這種面貌一新、前景看好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糾結和新的問題,一些令 人感到憂心忡忡的事情。譬如干部作風問題尤其是貪污腐敗,社會上一些沖擊道德底線的事件,也包括一些日常生活中出現的道德問題,以致我們的傳媒竟然需要不 斷討論:如果碰到一個老人摔倒在地上,應不應該把他扶起來?未免有點駭人聽聞了。
這當然讓人感到憂心,它使我想起了孔子的一句名言:“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意思是不注重自己的道德修養,不講究學習,聽到正義之事不去實踐,知道不對的地方也不去改,這是我所擔憂的。
這是一種什么憂慮呢?用一個傳統的詞講,是一種對世道人心的憂慮。生活中我們有很多憂慮,比如說蝸居帶來憂慮,婚姻引起憂慮,環境污染也是憂 慮……但是除了這些憂慮以外,孔子認為人最應該憂慮的是什么呢?是世道人心。想不到,孔夫子在2500年前說出來的這些話,也仍然適用于現在——我們今天 仍然有這個問題。即使我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生產力在發展,改革開放在往前進行,但是世道人心如果老是出現問題的話,不可能不讓我們憂心忡忡。
在這種情況之下,黨中央高度重視當今的世道人心問題,高度重視我們的精神生活,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研討、宣揚與教育,倡導富強、民 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些價值觀同我們的關系非常密切,似乎少有疑義與異議。不過,它們能不能使我 們對價值的認知更豐富、更充實、更深刻、更心貼心,更富有吸引力、凝聚力與說服力,是目前值得討論的問題。
從民族文化基因中尋找價值認知
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依據是什么呢?價值觀不是想怎么提就怎么提的,好話還有很多,比如謙虛、謹慎、廉潔、孝順等等。但是,核心價值觀的這些提 法,并不是單純地從理論上,或者是從書本典籍里,或者是從國外的說法上得來的,它的根據是歷史、文化、生活,是人民,尤其是人心。人心里面本來就有一種價 值觀念,有對于好壞、善惡、美丑、真偽評判的一桿秤。核心價值應該是從人心當中提煉、挖掘、概括出來,然后又經過社會精英,經過中央,經過許多有志于培育 世道人心的人士的研究,能夠概括得比較準確,比較合乎實際,能夠成為社會的凝聚力,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個凝聚點、生命線,成為社會認知的一個最大公約數—— 也就是我們能夠以此分清好壞、善惡、美丑、真偽。
所以,要想把核心價值觀倡導好、講述好、討論好、學習好、踐行好,就得想辦法去探索人心,發掘人心,優化人心。價值認知要到我們內心和靈魂里面 去找,而不是從文件上和書本上,更不是從國外的說法里去找。人心里面價值的積淀和價值的基因,已經成為價值選擇的根基,甚至變成了一個本能。幾千年來,中 國傳統文化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對人心的影響潛移默化、陶冶熏染,作用可以說是無法估量的。
要看到人心當中積極的東西和善良的一面,再與現在提倡的核心價值觀對接起來,就會大有希望。這些東西離不開傳統文化對我們的影響和熏陶,不管我 們對傳統文化做過多少批評、反省,實際上在人心當中,傳統的影響仍然明晰地存在著,我們對自己的民族和傳統不能罵倒一切。因此,人心中的積極因素是我們倡 導核心價值觀的基礎,而它來源于中華傳統文化,來源于五四時期開始的新文化,還有以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為代表的革命文化。
今天我著重談的是傳統文化,但是在這里必須要說一點:現在有一種觀點,就是一提倡傳統文化,就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好得不得了,后來新文化運動、 革命文化把這么好的傳統文化破壞了。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我認為今天應該闡述這樣一種觀點,就是要把中國的傳統文化,和“五四”以來以民主、科學、愛國為代 表的新文化,和以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為代表的革命文化,整合而不是對立起來,然后我們的文化才有希望繁榮發展。
從人心中尋找美好、積極的共識
近現代以來,由于我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情況和變局,傳統文化也遭受了巨大的挑戰和考驗。有識之士對于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某些停滯和封閉以及由此帶 來的嚴重問題,做出了嚴肅、沉痛的反省和批判。國人在吸收世界現代文明的基礎上,尤其是在吸收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歷史觀、價值觀的基礎上,正在實現著馬 克思主義的本土化。一方面,我們要吸收全世界各種好的東西,在現代化和全球化的道路上,不管碰到多少問題,都不能停下腳步;另一方面,我們在堅持革命的文 化、批判的文化、雄辯的文化的同時,還要發展復興與創新的文化、漸進與包容的文化、建設性的正能量的文化——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提倡建設,更提倡正能量的 建設。過去我們在很多政治運動里面都強調“破”字當頭,但是今天,包括核心價值觀的討論,我們是“立”字當頭,目的不是簡單地為了推翻某些東西,而是要在 推翻、否定某些東西的同時,尋找最值得珍惜的、大講特講的東西,尋找我們人心當中最美好、最積極的東西——我們現在面臨著這樣的歷史使命。
有人說,從鴉片戰爭以來,中華傳統文化屢遭挫折、批判和嘲笑,因此我們的傳統文化很悲慘,甚至有些中國人已經忘掉了自己的傳統文化。我認為言過 其實了,事實情況并非如此。班固在《漢書·藝文志》里面就引用了孔子的話,說:“禮失而求諸野”。由于東周的動亂與分裂,孔子說,表面上看周禮已經不存在 了,已經失落了很多,但是周禮在四野的老百姓當中并沒有流失。也就是說,在廣大的老百姓當中,仍然還保留著古道熱腸、仁義道德等古老而美好的人際關系文 明。中華民族就是這樣的,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不是說批判一下、罵一下、嘆息一下就沒了,它不會的。
我們可以舉一些例子。以地方戲為例,忠孝節義的思想經常有之,特別是在農村地區,深入人心。戲里面忠奸是分明的;有節操的人和投機分子是分明 的;講正義、講道德、講義氣和賣友求榮的卑劣小人、奸賊的區別也是分明的。老百姓很講究這個。中國人認為修身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前提,君王與大臣的道 德修養是權力正當性的一個重要標志——“為政以德”,這是孔子所倡導的。我們現在講德才兼備、以德為先,這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這樣的干部路線仍然為人民 所認同,艱苦奮斗、勤儉持家仍然被人民所肯定,清正廉明、剛正不阿、勸善誡惡仍然被人民所擁戴。感恩圖報也是中國的傳統,“涓滴之恩,當涌泉相報”,每次 看到這句話,我都幾乎落淚。清廉的故事就更多了,還有殺身成仁、舍生取義,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些觀念都為中國人所喜歡。美德流芳百世,惡行遺臭萬 年,這就是價值觀念的力量。
現在這樣的事例仍然很多。我一個老朋友的妻子,兄弟姊妹5個,她是最小的,家里有一個比她大20來歲的大哥。父母臨死時囑咐大哥照顧幾個弟弟妹 妹,大哥向老人做了保證,然后打工賺錢養家,一直沒有結婚,因為沒有人愿意跟他帶著4個弟弟妹妹過日子。后來弟弟妹妹全都上了大學,有了工作,也成了家。 在他本人快60歲的時候,把弟弟妹妹都找來了,說:“我今天找你們來,要告訴你們一件事——我想結婚。”他的弟弟妹妹們立刻就給他跪下了。聽到這個故事, 我熱淚盈眶。用現在的觀念,我們或許會說:你對自己太殘酷了,成家立業合理合法。但是無論如何,中國人首先都會選擇重承諾,尤其是對父母重孝心,對幼弱重 愛護。反過來,那些不忠不孝、貪污腐敗、賣友求榮、投機取巧、花天酒地、阿諛奉承、兩面三刀、假冒偽劣的表現也會被國人所不齒。這樣的人、這樣的事,我們 都能從民間發掘出來。
從傳統文化中挖掘精神資源
中華文化是一個富礦,從中能夠開墾出更多資源,能夠豐富人們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和體悟。我們可以從儒家的仁政、王道(即政治文明)中 加深對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理解;從恕道、禮治以及老莊的學說中加深對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理解;從仁的教育、美德的重視中加深對愛國、敬業、誠 信、友善的理解與認同。所有這些雖然和現在有所區別,但都有相通之處。
社會發展、變化得這么快,但精神上的資源并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所以出現了世道人心的問題,出現了價值失范與價值歧義。經濟發展以后,到底人們是更可愛了,還是漸漸不可愛了?我們無法不面對這樣的詰問。這方面我們可以從傳統文化中挖掘出很多精神資源。
第一,天下為公,世界大同。古代的中國夢就是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這是《禮記·禮運》篇里講的“大同”,是 中國古代非常高級的中國夢。不僅孔子儒家學說這樣講,道家學說同樣也有類似的講法:“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益有余。”老子認為,有余 的應該稍微往下壓一壓,要幫助那些弱勢的人和群體,這不正是通向社會主義的思想嗎?老子的無為而治的理想,客觀上帶有為被壓迫被剝削階級說話的性質,其實 與國家消亡、政黨消亡的共產主義理想遙相呼應。天下大同的觀念,落實為我們的價值認證,可以成為整個中華民族團結起來的一個重要理念。孫中山先生當年提出 來“以建民國,以進大同”,他也把“大同”當作最高的理想。可見,與歐美許多國家不同,中國的知識界比較容易接受共產主義理念,并非偶然。
第二,價值觀是一種心性之學。價值在哪里?傳統在哪里?在人們心中。我們講道德、仁義,首先要學著把心治好、培養好、陶冶好、塑造好,讓心性充 滿價值認定,達到高度的自覺和自律,達到慎獨的狀態,即使是一個人獨處,也要用自己所信奉、接受的價值觀來行事、選擇。如果建立了以仁義為特色的心性,就 能從根源上消除荒謬,消除反人類、反社會的種種可能,消除黑暗和愚昧。
從小到大,從內及外,從家庭、孝悌開始,做到忠恕、恭謹、誠信,以仁統領精神走向,用孔子的話就是“吾道一以貫之”,用馬克思的話就是“目標始 終如一”——一個是從結構上看,仁義道德是核心;一個是從發展上看,對于仁義道德的堅持恒久如此,這都叫做一以貫之,即以一個核心的觀念把價值選擇和堅守 貫穿起來。
當今我們倡導、研討、發揚核心價值觀,成敗的關鍵在于能不能把所提倡的觀念與人民心中的好惡臧否、真情實感結合起來。價值觀不僅僅是一個討論的 話題,更不能僅僅是一個舉手表態的問題,而是一個心性的問題。難道你不追求和諧而是喜好惡斗?難道你不堅守仁義而是選擇狠毒?難道你不捍衛自由而是樂于壓 迫或被壓迫?難道你不愛國而是詛咒自己的家園?這種可能性很少。
為了和人心相結合,就要從傳統文化中挖掘資源,同時又能夠做到像鄧小平同志所說的那樣:“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我們所尋求的價 值,不是自我封閉起來的價值,不是一個淺顯的口號,而是帶著這些價值和美好的心性向全面小康發展,向改革開放發展,向現代化發展,不是停滯,不是復古,而 是開拓與創新。
第三,仁、德、禮、義、廉、恥的治國思想。“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仁政與禮治的提倡,王道與霸道的區別,對于今天仍然有很 大的借鑒意義,正是當下所講的政治文明。中國過去講“身正則天下正”,歷史上雖然在權力的制衡方面沒有一套成功的經驗,我們也一直都在討論怎樣能夠實行更 有效的對權力的監督,但是看中國的歷史,道德監督、文化監督仍然存在。不要以為皇帝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是這樣的。如果看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與卜鍵的 《明世宗傳》,人們會大為驚奇:皇帝有時候想做一個事兒,底下老臣跪一片,全反對。所以這種文化監督、道德監督是中國政治的一個特色。當然,不能僅有這 個,我們還必須以法制、制度的監督為基礎。僅僅強調道德,不足以解決我們現實面對的許多問題,但是卻有著積極的教育意義。古人說“身正則左右正,左右正則 朝廷正,朝廷正則天下正”,就說明我們一直要求執政者能夠首先起道德的示范作用,首先有教化的義務,這是中華政治文明的核心主題。今天來說,越是領導干部 就越要成為踐行核心價值的模范。老子講“行不言之教”,也就是今天人們所說的“身教勝于言教”。權力要關在法律與制度的籠子里,也要關在道德與文化的籠子 里,這樣就從“不敢”上升到“不想”了。
傳統文化中關于這方面的美好的詞句、說法和思想太多了。比如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他還認為能夠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濟眾”,那就 是圣人。這些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與自省嗎?老子也是最反對貪腐、縱欲,他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 人行妨”。老子還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就是愛民,儉就是節儉,“不敢為天下先”是針對當時的特殊情況所言, 強調要順乎民意民情。仁政王道的觀念雖然不能完全符合現代社會的需要,但也不能以虛無主義對待,而是要從中挖掘出有積極意義的東西。
第四,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就是事事恰到好處,準確正常,過猶不及。用現在的語言來說,就是反對極端主義、恐怖主義、分裂主義。
第五,“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從我做起。對于公共交通、食品安全、醫患關系等方面的問題,有些人往往一提起就大罵一通。但是請問,罵人的人自 己做得怎樣呢?也許從來沒有反思過。孟子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孔子說“見其過而內自訟”,意思是如果看到什么事做得不好,看到他人的過失,先在自己 內心進行思想斗爭,告訴自己應該怎么做,不要碰到不好的事就先罵別人。孔子還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做到做不到是 由自己決定的,不是由別人決定的。這個讓我聯想到法國哲學家薩特,他認為每個人都有自由選擇的可能——你選擇,你存在,你負責。為什么王陽明提倡“知行合 一”,孫中山說“知難行易”呢?知與行,確實有一段距離,但你反求諸己,首先你自己的心性向仁德方面靠攏了,你就有了踐行的可能,事物就可以向好的方面發 展了。
《論語》中有“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之句。有人以為這是愛情詩,孔子將其解釋發揮成思想修養、精神境界方面的詩:“未之思 也,夫何遠之有?”他用唐棣之華——一種美麗的花來比喻美德,認為你自己還沒想還沒追求,就說那個花遠得不得了,其實你要是向往,這個花就在你心中開放 了,你就離美德不遠了。
冉求對孔子說,我不是不喜歡你說的那些道理,我力氣不夠,實現不了。孔子回答:“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意思是,如果力道不足,只實行了一部分,是可以的,可是你壓根兒就沒做。我的要求你并沒有開始做起來,怎么能說力量不夠呢?孔子的這些思想特別可貴。
傳統文化中有深入人心、深得人心的價值認知。傳統文化中愛人、濟眾、親民、義理、仁政、溫良恭儉讓的內容有助于我們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 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也就是中國人理想的政治文明。從傳統文化中我們還看到了天下為公、恭謹、禮治、信義、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內容,這些都 有助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實現。
但是我們這樣做不是復古,不是照搬傳統,不是向后看,不是否定五四新文化運動,更不是否定革命文化。我們不能把弘揚傳統與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 對立起來,要通過發掘傳統文化資源,充實、豐富我們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認知——這本身既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也是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發展與 轉化。
我今天給大家講的可以歸結為四句,每句四個字:人心可用、世道可興、傳統可取、開拓可新。首先要相信人心,相信人民,相信民族,人心當中能挖掘 出美好的東西,能和我們的核心價值觀對接與吻合,這樣我們的世道和社會就會更加興旺與發達。其次,傳統是可取的,其中有許許多多能夠感動、教育、說服人們 的美好東西。我們的目的不僅僅是重復老話,背三字經,或者是穿漢服,我們并不是向后看,更不是復古,而是對傳統文化的精華和缺陷與不足有一個符合現代標準 的認知。總之,我們的目的是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為了全面小康的成功,為了我們偉大的民族復興之路的成功。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