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湖南日報 時間 : 2022-07-22
分享到:
余艷的《新山鄉巨變》,是對周立波小說名著《山鄉巨變》的虔誠致敬,也是作者立足于大歷史觀維度下,對波瀾壯闊的新農村建設和新中國成立后鄉村變遷史的一次生動的文字記錄。通讀全書,感覺人物個性鮮明,血肉豐滿,情感充沛,時代感非常強烈,是新世紀湖南文學、特別是報告文學的新收獲。
一、從創作藝術表現力來看,作者在推進情節時,十分注重引用原《山鄉巨變》的部分文本,從而與原書呈現出高度的互文性。比方說第一章《新清溪》“新農民的尊嚴”一節,開頭就引用了原書中陳大春的夢想:我要經我手把清溪鄉打扮起來,美化起來,使它變成一座美麗的花園……
周立波筆下的清溪鄉,生產力非常低下,人們的生活條件和思想意識也相當落后。但在六十多年后的《新山鄉巨變》中,隨著“城鄉一體化”和“美麗鄉村建設”等戰略的迅猛推進,一系列蝶變在清溪鄉和其他鄉村紛紛涌現。原書中的謝慶元,最大的飲食滿足不過是扎點泥鰍,桌上有點小葷菜。而六十年后,“泥鰍哥”劉杰在“科技興農,科技強農”方針的帶動下,一年下來整個養殖合作社泥鰍產量足足達到了10萬斤,一大批養殖戶收獲了“鄉村振興”給他們帶來的最甜美的果實。
原書中,周立波讓陳大春和符賤庚兩人離開清溪,在外學習先進的生產經驗與管理技巧。而如今,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設備正源源不斷地輸入農村。當年周立波心中對農業合作化運動的期許已經成為現實。
二、從主題思想表達上來說,周立波的《山鄉巨變》是對農民合作化運動和農村社會建設的一種理想化的文學表達,一些細節的處理還較為表面化。沈從文的《邊城》,也是從一個理想化的角度出發,表達對湘西小鎮中美好人性的向往。而余艷則吸取了周立波的教訓,延續了沈從文的精神余脈,作品緊貼時代的脈搏,將鄉野調查與現代科技體驗相結合,生動反映出契合現代人向往的現代化鄉村的真實圖景。
在《新山鄉巨變》中,傳統的耕田方式在現代農業轉型中逐步弱化,新一代農民正把科技和創新的力量一步步注入到廣闊的泥土中去。種糧大戶李進,使用無人機、大型農機等設備,用規范化種植的模式讓每畝增收了100多公斤。而“直播帶貨”的火熱更是帶來了巨大的客戶訂單,村民們長久以來被“銷售”這座大山壓得彎曲的脊梁終于舒展開來。
三、從內容廣度來說,這部《新山鄉巨變》作為一部典型的報告文學作品,非常客觀全面地反映了清溪村廣闊的社會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動,從目錄中“新清溪”“新農村”“新農業”“新農民”四個板塊的設置就可以看出作者的承繼與創新。
在這部書里,我們能看到基層黨員改變鄉村面貌的艱苦歷程,以村支書鄧仁佑為首的村支兩委,大力發展旅游經濟,讓大家在家門口就可以賺得盆滿缽滿。更令人振奮的是鄉村文脈的復活:這里的農民早已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田漢,他們組織詩社,互相唱和,甚至和益陽名刊《散文詩》搞起了“聯誼”,這才是新一代農民精神世界最美的姿態。
四、比較同題材的報告文學作品,余艷的這部《新山鄉巨變》既有相似性,更有突破性。“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最恢弘、最壯觀的事業之一,《光明的道路》、《農民院士》和《中國農民城》等,都是在這一主題感召下誕生的佳作。但這些作品往往呈現為旁白式的講述視角,著迷于個體的榜樣效應,而且作品中文學性往往讓位于紀實性。對比之下,《新山鄉巨變》紀實性與文學性交相輝映。書中有著“一路紫薇簇擁,香樟成蔭……”這樣醉人的文字,更可貴的是作者采用了最質樸的講述方式,回歸到群眾中去,以一名村民的視角記錄下了“智慧農業·數字鄉村”時代下人民最真實的生活景貌。
可以說,這部《新山鄉巨變》是對80年前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的自覺承襲,也是對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把握時代脈搏,承擔時代使命,聆聽時代聲音,勇于回答時代課題”的具體實踐。它是留在新山鄉葉片上最清純的一滴露珠,閃爍著“三高四新”戰略下湖南文學、乃至全國報告文學最動人的波光!
(《新山鄉巨變》,余艷著,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