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湖南日報 時間 : 2021-01-11
分享到:
小說《曾國藩》的手稿本能夠印出來,這是當年沒有想到的事。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我開始創作長篇歷史小說《曾國藩》。最初的手稿字跡潦草不好辨認,現在展現在大家面前的,是給出版社的謄正稿。那時這部書能不能出版,尚在未卜之中。為了讓編輯能夠順利讀下去,我盡量把字寫得規范端正。
當時還沒有電腦打字一說,下班之后即抄書稿。在別人看來很辛苦,但我既別無選擇,又每天興奮在自己營造的文字世界中,也并不覺得很累。后來電腦風行,許多寫作者都在鍵盤上敲字,但我沒有這個本事,以后的兩部長篇,依舊沿襲老祖宗的傳統寫作。這給我帶來意外的收獲,就是練了字。我喜歡書法,也很想把字寫好,但缺乏恒心,時練時停,終于毫無成效。十多年的筆耕不輟,三部長篇寫下來,竟然在不知不覺間把字寫得像個樣子,至少自己看著不再愁眉苦臉了。我由此而加深了對持之以恒、熟能生巧古訓的認識。
更令我欣慰的是,三十多年后當我再次捧起這些書稿時,竟然有一種特別的溫馨之感。看著那橫平豎直的一筆一畫,當初孤燈冷月埋首案頭的情形,便清晰地一再出現。那一個個的字,就如同農夫一鋤一犁翻出來的泥土、園丁一枝一葉修剪出來的花木。我從中能感觸到當時的汗水、往日的心血。正是這些文字,激活了那些已成歷史的歲月。這批書稿里所傳遞的信息,與后來那些請人用電腦打出來的文章相比,在感覺上的確有些不一樣。
我想,中國古人常有捧讀先人手澤時,仿佛有再晤之感。歷史上的那個曾國藩,即使晚年位高事煩、體弱多病,然對自家兄弟以及像李鴻章那樣的心腹,仍親筆寫信,從而贏得他們發自內心的敬意。這或許就是親筆而為的文字的魔力,它里面可能真的蘊藏著別人代筆的不同的密碼信號?
這部書稿還留下另外一個人的痕跡,那是出版社責任編輯朱樹誠先生的審改。每當我看到那一道道粗粗的紅杠,就會想起小學時代語文老師批改的作文簿。樹誠先生長我幾歲,似乎比我更傳統,他有時用的是蘸著紅墨水的毛筆。今天,所有編輯對書稿的付出,都是雁過藍天、電閃夜空,沒有留下任何印跡。
今后,再也不會有哪個寫作者用如此笨拙的方式寫文章了,也見不到哪位編輯為修改文章而留下紅墨痕了。一個時代就這樣輕輕地翻過去了。許多看到手稿本的朋友都說,這是古董,是絕唱呀,把它印出來吧,這已不再是一部普通的手稿了,它為我們留存的是一個寫作的時代。于是,就有了這部手稿影印本的出版。
(《曾國藩》(手稿本) 唐浩明著 岳麓書社出版。本文為該書序言。)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