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長沙晚報》橘洲綜合文藝版 時間 : 2019-02-14
分享到:
唐浩明是一個具有文化騎士精神的作家,作為一名由古籍為主的出版社的資深編輯跨界成為一名卓有成效的歷史小說作家,他的身上有一種“湖南蠻人”的文化擔當,敢于承擔歷史可怕的責任。面對著豐厚的歷史和浩瀚的時間,他以極致精細的工匠精神和考古學家的嚴謹,數十年如一日,辛勞地耕耘其中,發現,打磨,萃取,并自得其樂。在新時期文學的歷史大潮中,他秉持難能可貴的文化自警和個性覺醒,以雄心勃勃的小說藝術形式將歷史和歷史人物從堆滿灰垢的故紙書中推到大眾面前。與其說他是在創作小說,毋寧說他是在修復歷史、復興文化。
如果說,《曾國藩》還讓人們狹隘地以為他是作為一個湖南人在為曾國藩“平反昭雪”的話,那么,之后的《張之洞》則讓人們看到他的思想的宏大與精神的高貴。當然,也有人說他寫的是歷史學意義的官場小說,但是《楊度》的橫空出世異常鮮明地告訴我們,歷史的反省和文化傳承才是作者的根本所在。即便是小說《曾國藩》,只要我們細細品讀之后也會發現,他書寫的絕非僅僅是官場,而是家與國、族與民,以及文人和文化。曾國藩、張之洞和楊度是他聚焦和書寫的主體,也是他的思想媒介和精神坐標。
侵略、戰爭、文革、天災、人禍,整個二十世紀前四分之三幾乎就是中國社會的變革史和政治生活的動蕩史,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災難史和苦難史。刀鋒割斷了古老的文化臍帶,文化母體破碎一地,后人則選擇盲視或遺忘。而唐浩明則以學者的良知和作家的勇氣,用小說創作的個性化語言,復活和再創造湮沒于歷史灰塵中的“灰色”人物,更復活了這些人物所信奉與踐行的作為中國幾千年歷史文化核心的士人精神。他讓我們走進這些歷史人物的生命和生活,呼吸歷史的空氣,觸摸文明的肌理,感受思想的激蕩。他試圖尋找民族失落的精神家園,拾起湖湘文化的碎片,勾連我們生生不息的中華血脈。他的作品洋溢著思想之美,高蹈著精神情懷,包容著天人合一的價值倫理,揭示出日常生活和現實歷史的種種奇跡。他的創作在幾十年間持續不斷地影響著讀者,也影響了大批的作家和學者,他的先知先覺正慢慢形成共識。
從藝術審美上,他重塑了歷史和文化,也重塑了歷史小說。小說從來沒有像在他那里一樣溫文爾雅、器宇不凡和波瀾壯闊,歷史也從來沒有像在他那里一樣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和熠熠生輝。他的努力和訴求正成為主流文學不可忽視和不可或缺的正義力量。在追求湖湘文化的靈魂時,他發現了傳統道德與文明之間的價值沖突并將這種沖突真實地呈現在當代人面前,其作品的震撼力、思想性、普遍意義和語言的豐富機智都達到了令人驚嘆的高度。他重新定義了歷史小說,賦予了歷史小說新的場域、紋理、血脈、精神、氣質和生命,而從他的作品的傳播度和影響力來講,他對傳統價值的回歸和民族文化的自覺等方面都超出一般學者書寫和小說創作的價值。
(本文選自聶茂文集《中國經驗與文學湘軍發展研究》第四卷《湘軍點將:世界視野與湖南氣派》之《對話唐浩明:文化的守望與歷史的擔當》)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