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湖南作家網 時間 : 2018-10-28
分享到:
六年以前,我和張戰老師不僅是“陌生人”,而且我從沒聽說過這個名字。這當然緣于我的孤陋寡聞,不過張戰老師也把自己藏得緊緊的,就像被糖紙裹住的一枚糖果。她常穿青色衣裙,她的第一本詩集名曰《黑色糖果屋》,是不是既形象,又貼切呢?
2012年7月,謝宗玉剛剛調到毛澤東文學院,主持湖南作家網,這位以散文名世的作家很重視詩歌,他大張旗鼓地推出“湖南實力派詩人及其代表作”,我就是在這個欄目與張戰不期而遇。她那組寫西藏的詩“打”到了我,因為我2008年也去過西藏,很多感覺借由她的詩句,竟奇跡般地復原、還魂。張戰的《西藏十章》之所以富有感染力,是因為我看過的其他寫西藏的詩文,包括我自己寫的,都只是“西藏詩”。而張戰,既沉溺,又超然;既在場,又迷離。她沒有用優美壯麗的詞匯渲染西藏獨特的景色,千千萬萬人都這樣做過了,張戰或許也曾如同無數游客,震撼于雪域高原的美,不停地追逐和拍攝,恨不得把整個西藏都帶回家,但當她鋪紙落筆,要寫這組關于西藏的詩歌時,所有熱切都歸于冷靜,所有絢麗都皈依樸素——張戰的內心似乎有一種強大的煉金術:
“唐古拉的茫茫冰川/平展柔軟/風吹不動//像父親寫字用的宣紙”
“在大昭寺/我跟著一個轉經的女人/太陽使我瞇縫起眼/她后面跟著她的孩子/赤腳,流著鼻涕/又凍又餓/嘴唇烏青//菩薩/我該不該蹲下來擦干凈她臉上的鼻涕/去給這孩子買一雙鞋”
“如果我的心也是一塊喜馬拉雅山麓的白巖/菩薩的臉會不會自然顯現/那時我能不能自己做畫師和工匠/把你雕刻”
“那被宰殺的羊倒在雪里/人們把雪踩成灰黑泥漿/雪還在下/羊的頭抬起又垂下/脖子/沒有氣力了/它的毛一綹一綹,又濕又臟”
“而我確乎夢見過/我的前世是一條黑毛母狗/月光下孤獨地穿過田野”……
不說世界,西藏至少是中國最“白”的地方,雪峰連綿高聳,冰川奇麗炫目。但那是相機里的西藏,而不是詩人筆下的西藏。詩人張戰與日常生活中的張戰時常判若兩人,詩歌既是她頭上的銀簪,又是她手里的飛鏢,她寫詩還真不是鬧著玩兒的,相機里裝滿了白皚皚的雪景照,詩歌中呈現出來的卻是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黑”。究其原因,我只找到了兩個字:慈悲。
佛教凈土宗弘揚“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正好契合了一名詩人應該具有的心性與情懷。張戰見證了這個時代波瀾壯闊的轉型、日新月異的變化,自己的人生同樣載沉載浮,跌宕起伏。很多人羨慕張戰并覺得不可思議,一個閱盡滄海的人,何以能保持如此自然的童趣和童真?因為,她覺得在這個世界上,要以正確的方式,愛自己,愛他人,愛所有的事物。
所以,在《陌生人》中,她才會哭:“我哭/哭那些被鳥吃掉了名字的人/被月亮割掉了影子的人/被大雨洗得沒有了顏色的人/那些被我們忘記了的人/那些我和一樣/跪下來活著/卻一定要站仰望星星的人”
在軟弱的時候,她什么都“買”:“買下我的結局、我的開始/我盲人一樣的命運/買下對我的憐憫,對所有人的憐憫/萬物皆有歸宿/哪怕一粒微塵”……
因為愛,因為慈悲,張戰培養了自己獨樹一幟的勇敢。還記得2017年,我們一同在湖南師大與黑螞蟻詩社成員交流詩歌,張戰在臺上用美妙的童音和微笑告訴大學生們:“詩歌應該勇敢,必須邁向真理。詩歌或許能讓我們得到救贖。”
張戰的“勇敢”并不表現在大砍大殺、沖鋒陷陣方面,那完全不是她的風格。張戰的勇敢是直面和坦誠,是拒絕與包容。再勇敢的詩人,他的武器也只有詩歌。詩歌不是坦克大炮,更不可能裝上核彈頭。有時,我讀張戰的詩歌,就像看到一只小蜜蜂——小蜜蜂嚶嚶嗡嗡地飛呀,飛呀,它不辭勞苦地采粉、釀蜜,然而,它保衛自己和它的家園、它的世界的,僅有一根刺。多么殘酷的造物主!
“一棵樹把另一棵樹拉進懷里/簌簌落下了露水/多涼啊/過些天,露珠會變成白霜/就像揉碎的月亮/突然一只鳥叫了/清晰地喊出我們的孤獨”(《清晰地喊出我們的孤獨》)
“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就是那彼岸讓我害怕”(《密印寺聽〈心經〉》)
“我的葉子越來越少了//明年春天你又會有新葉子的//不要,我只要我那些舊葉子”(《與樹說》)
“留給我們的路不多/但有一條靜悄悄的小路/必等著我們走”(《蝸牛與我》)
張戰的詩歌是一種奇妙的雌雄同體,她像小女人那樣表達自己的軟弱、害怕和孤獨,同時總有一股發自內心的強大力量,將她自己振拔與救贖出來。
比如《米飯》,詩人從爺爺說起,然后寫父親和哥哥,再寫“今年春天”自己的一場病,難道是受家里那位著名小說家的影響,在寫一首敘事詩嗎?非也。張戰在簡潔的敘事過程中,像注射一樣,緩緩推進情感的力量。她用短句和分段將節奏控制得極好,一點點扎進去,傷感的回憶,柔弱的傾訴,近乎斷腸的提問,一直讓情感之河既不奔涌,也不斷流,直到結尾“那天傍晚/我扒一口米飯/眼淚流下來/一粒一粒地/我喊出了每一粒米飯的名字”——“啪”一下,直捅入你的靈魂深處,讓你忍不住淚流滿面。
張戰的很多作品都是這樣,看上去甚至略顯松散、淺白,但必能在關鍵處勁道十足地給予致命一擊,這種隱含于柔韌之中的爆發力,即便在優秀的男詩人中間,也不多見。
慈悲使張戰具有了不一樣的力量,使她能以自己的方式做人、寫作。“原諒我菩薩/以我自己的轉經方式”。不僅僅是菩薩,張戰無比誠摯地在向每一件事物道歉:“原諒我,西藏,我不是無視你的美,正因為熱愛你,震撼于你,我才想表達一點別的東西。原諒我,詩歌,我沒有像其他詩人那樣捧著你,把你奉若神明,把你當作邀名取寵的神器,我可以沒有你,但一旦有你,那必是真正的你……”
讀過《陌生人》這本詩集,我發現,張戰寧愿把詩歌當作自己的孩子,也不愿喚之為“女神”。她的確是可以自然顯現出“詩人的臉”的一塊“白巖”,她身兼畫師和工匠,精雕細刻著一個“詩人”,每一筆每一刀都不茍且。
她于是成為十分罕見的那種人:代表著我們時代的精神、氣質、品位與趣味,卻從不顯山露水,仿佛一顆最為飽滿成熟的果實,隱藏在密集的枝葉間。
小山坡上
橘子樹
綠葉子間
一顆橘子
最后一個橘子啊
藏得太好了
誰也沒有發現
沒被發現的橘子
多寂寞呀
藏起來的東西
不都是為了被找到嗎
沒被找到的橘子
急得臉紅紅的
誰來找到我呀
風兒把它的香氣
吹到遠遠的地方
這首《小橘子》一如張戰自身的寫照。不同的是,她紅撲撲的臉壓根兒不是急出來的,而是詩意的滋潤所致。她越是愛這個世界,越是表現出深厚的悲憫;她的詩筆越是苦心孤詣,臉上的微笑越是輕盈、甜蜜。
除了和自己的學生在一起,張戰很少參加詩歌活動,很少出現在公共或應酬場合,但她對所置身的世界,對所處的時代,對詩歌和讀者,卻是近乎透明的坦誠。她把身體藏起來,卻交出了自己的一顆心。為什么?因為,身體是心靈的家,把身體給藏穩妥了,心靈就會安靜下來。讓身體好好生活,享受靜好歲月;讓心靈好好探索,接近無限真理——這就是張戰,一般詩人頂多是生活在詩歌里,她則是“詩歌”在生活中。她從不擔心“沒被找到”,詩歌是她的芳香,常常,沉默也是她的香氣,被風兒吹到遠遠的地方。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